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回到宋朝 long stay》有錢就是任性,飯局就是身份?皇帝的生日宴除了氣派,還吃什麼?

文/馬驊

說到吃吃喝喝,您來宋朝還真是趕著了。宋朝在歷史上就是美食的天堂。您要是用力過猛,不小心穿越到宋朝之前,甭說美食,就是不餓肚子都成問題。因為只有到了宋朝,一日三餐才普遍起來。

宋朝之前,平民百姓大多吃不起三餐,實行的是二餐制,上午下午各一餐。也只有宮廷和顯貴之家才有能力置辦三餐或者四餐。到了宋朝,農業產量大為提高,食物變得豐富,而且史無前例地取消了宵禁,夜生活豐富多彩,一日三餐才為普通人家所享受得起。

吃飽之後,人們便會追求吃得精緻、吃出水準、吃出文化。宋朝人對於飲食非常講究。富貴人家,「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為了嘗到新鮮,吃得驚豔,在花錢方面在所不惜。

宋朝的城市中產階層,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因為宋朝城市中的美食店太多了,「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鯗臘等鋪」。有人統計過,《東京夢華錄》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鋪,其中酒樓和各種飲食店占了半數以上。您要是展開《清明上河圖》,仔細數數圖中描繪的一百余棟樓宇房屋,您會發現經營餐飲業的店鋪有四五十家,基本上就接近一半了。所以,即便是城市下層人士,也能從飲食店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

宋朝的飲食文化,不光咱們國人可以從歷史上瞭解到,還名揚海外。美國漢學家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中說,「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食物很簡樸,但到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地方鄉紳的興起推動了食物的考究:宮廷禦宴奢華如故,但卻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飲食富有創意。」1998 年,美國《生活雜誌》曾評選出 1000 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 100 件大事,宋朝的飯館與小吃入選第 56 位。

這麼一說,咱們似乎聽到了您肚子咕咕叫和咽口水的聲音了。看您在宋朝奔波得辛苦,也不吊您的胃口了。咱們先帶您去飽餐一頓頂級的美食。咱們哪,先直奔皇宮。

說到皇宮裡的吃吃喝喝,您首先想到的是禦膳房。憑著您的想像也知道,這是天下第一廚房。

咱們還是先說個笑話,瞧瞧禦膳房的分工有多細緻吧。羅大經《鶴林玉露》裡記載了一件事:

有位士大夫在京城買了一個小妾。這位小妾曾經是蔡京家裡做包子的廚娘。有一天,這位士大夫嘴饞了,想試試看蔡太師家包子的不凡,於是吩咐小妾做包子。小妾說:「我不會做包子。」士大夫生氣了:「你不是說你是太師府上做包子的廚娘嗎?你是不是懶啊?」小妾很委屈:「我真不會做包子的。我只是太師府上做包子的人裡面負責切蔥絲的。」連官員家裡的廚房分工都細緻到如此地步,那皇宮裡禦膳房的隊伍有多龐大,也可以想像吧。

光有禦膳房哪兒夠啊,它只是皇宮膳食機構的一部分而已。在宋朝,設有光祿寺負責宮廷膳食,它的二級機構有法酒庫和酒坊,太官物料庫、翰林司、牛羊司、乳酪院、油醋庫、外物庫等等。機構裡的這幫人,成天忙碌著就是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為原則伺候皇家成員的嘴巴。

您要是能看到皇宮裡的菜譜,那就等於在讀一本書了。用料精細、製作工藝複雜的菜點能有幾百種。名菜名點令人眼花繚亂,看著看著您就口舌生津 了。

咱們給您列一份皇帝賜給太子的「玉食」菜單。記得這只是太子一天裡的一部分菜單而已:

酒醋三腰子、三鮮筍炒鵪子、烙潤鳩子、瓚石首魚、土步辣羹、海鹽蛇鮓、煎三色鮓、煎臥鳥、焐湖魚糊、炒田雞、雞人字焙腰子糊、燠鯰魚、蝤蛑簽、麂膊、浮助河蟹、江珧、青蝦、辣羹、燕魚幹、瓚鯔魚、酒醋蹄酥片、生豆腐、百宜羹、燥子、炸白腰子、酒煎羊、二牲醋腦子、清汁雜、熰胡魚、肚兒辣羹、酒炊淮白魚之類。

僅僅這一份菜單,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全都有了。您會問,這一個人吃得完嗎?一樣一口,也就飽了。吃不完也得做出來,這不是皇宮嗎?太子尚且如此,皇帝吃喝的排場就更不得了了。宋神宗在宮裡宴飲,一頓動輒花費十數萬文,令人咋舌。

宮廷伙食不僅捨得下本錢,製作上更是精益求精到不厭其煩。您注意到剛才菜單裡的「蝤蛑簽」這道菜嗎?蝤蛑,就是梭子蟹;簽,就是羹。在禦膳房,用梭子蟹肉做羹,只取兩螯的肉,剩餘全都扔在地上作廢,太奢侈了吧?

官宦土豪奢靡得都矯情

奢侈已經成為禦廚的習慣,從皇宮也傳到達官顯貴家裡。南宋後期有一位知府,雇了一位元曾服務於高官府上的京都廚娘給家裡做飯,每次都要轎子迎送。這位廚娘置辦羊頭簽五份,需要羊頭十個,只取羊頭兩腮的肉,其餘全部扔掉不要。用五斤蔥,只取蔥心像韭黃的部分,用淡酒、醯(醋)浸噴,剩餘的部分棄之不用。知府家的僕人覺得可惜啊,撿起剩下的羊頭,結果被她譏笑:你們這群狗輩,沒見過市面!當然,這位廚娘這樣做出來的菜,沒辦法不好吃,家人客人一律豎大拇指。但廚娘的酬金也非比尋常。這位知府用了兩個月之後,終於明白這種品味等級的廚娘不是自己能消受得起的,於是辭掉了廚 娘。

咱們盡在這裡介紹了,您還沒來得及吃上一口,那咱們現在就趕往宋徽宗趙佶的生日宴,讓您享受一頓饕餮大餐。

落座之後,您和每位客人一樣,面前先是有環餅、油餅、棗塔、果子這些餐前點心。為了優待遼、西夏的使臣,還有豬、羊、雞、兔、鵝等熟肉作為涼碟,當然您也跟著有份。

生日宴上,美酒自然少不了,皇帝用玉盞,高官用金盞,其餘人等都用銀盞。按著生日宴的程式,君臣們一共要飲九盞禦酒,共用美食。

第一、二盞酒,是大家恭賀皇帝生日快樂、壽比南山這樣的儀式。兩盞酒一下肚,宴會的氣氛就活躍起來了。接下來,每一盞酒,就會新上幾道菜,這也是宋朝酒宴的習俗。

第三盞酒倒滿,四道菜點就擺在您面前:下酒肉、鹹豉、暴肉、雙下駝峰角子。您慢悠悠地吃,別撐飽了後面的大菜只能幹瞪眼吃不下。

第四盞酒,給您配的菜是:炙子骨頭、索粉和白肉胡餅。

第五盞酒,您會品嘗到:群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乾飯、縷肉羹和蓮花第六盞酒,端上來的是:假黿魚、蜜浮酥捺花。

第七盞酒,配菜是:排炊羊胡餅和炙金腸。

第八盞酒,儘管可能您已經酒足飯飽,但還是嘗嘗:假沙魚、獨下饅頭。

第九盞酒,該吃飯了:水飯和簇飣下飯。生日宴會圓滿結束。

在整個生日宴會過程中,和菜品一樣,每一盞酒,都會伴著不同的文娛表演。內容有雜技雜劇、歌舞器樂等,好不熱鬧。

皇宮裡食不厭精、氣派奢華的飲食風氣,達官顯貴們競相模仿,奢侈成風。高官們的家裡仿照皇宮設有「四司六局」的膳食機構,即使南宋偏安江南也是如此。對美食的研究和追求,在高官群體裡,更是到了讓人驚異的地步。

宋哲宗時的宰相韓縝喜歡吃烤乳鴿,而且一定要吃白色的那種。如果有人故意烤灰色的給他吃,他一下就能憑口味辨別出來。

韓縝還愛吃驢腸。每次宴客,驢腸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烹調驢腸需要很高的技藝,腸入湯鍋,時間短了煮不熟,咀嚼不動;時間長了又會糜爛,變得寡淡無味。而且驢腸必須新鮮才行,過夜就會變質。廚師擔心做不好,便想了一個點子:每逢宴會,事先準備一頭驢子拴在廚房旁邊,待賓客入座,斟酒傳杯時,即提刀豁開驢肚,抽出驢腸,洗淨切碎後立刻下鍋,如此便可保證驢腸味美而新鮮。

宰相呂蒙正喜歡喝雞舌湯,每天早晨都要喝。一天晚飯後,呂蒙正到後花園散步,朦朧中看見牆角處有一堆凸起,以為是假山,問左右:「這山是什麼時候弄的?」僕人回答:「這不是山,是殺雞時褪下來的雞毛。」您說這得殺多少雞?

蔡京喜歡吃黃雀鮓,家中專門有三棟房子裝黃雀鮓,堆積直至房梁。蔡京還愛吃鵪鶉。宋徽宗大觀年間,天降瑞雪。為了慶祝好兆頭,皇帝準備到蔡京家吃個飯。這是莫大的榮譽啊。蔡京於是大擺筵席,命廚師宰殺了一千多隻鵪鶉。當天夜裡,蔡京夢到鵪鶉給他念了一首詩:「啄君一粒粟,為君羹內肉。所殺知幾多,下箸嫌不足。不惜充君庖,生死如轉轂。勸君慎勿食,禍福相倚伏。」蔡京心裡頭架不住犯嘀咕了,自此再不吃鵪鶉了。

宋高宗有次駕臨大將張俊府,酒席上光是「下酒十五盞」,就有三十道菜,如「第一盞」是「花炊鵪子、荔枝白腰子」,「第二盞」是「奶房簽、三脆羹」,「第三盞」是「羊舌簽、萌芽肚」。此外,還有炒白腰子、炙鵪子脯、潤雞、潤兔等「插食」,「砌香果子」「雕花蜜煎」等「勸酒果子庫十番」,煨牡蠣、蝤蛑簽等「廚勸酒十味」,蓮花鴨簽、三珍膾、南炒鱔等「對食十盞二十分」,真可謂是山珍海味,琳琅滿目。

南宋宰相賈似道喜歡吃苕溪的鯿魚,為此專門建造了一個大池塘,養了一千多頭鯿魚,用大盤絞水灌溉。這個池塘,明明就是小型的湖,有好幾條船穿梭往來打魚送上岸。

當然,也不是所有高官都這麼奢侈。那些有情懷比較文藝的士大夫,不講究奢侈,但講究精緻,把普通的食材做出水準,吃出文藝范兒。

蘇軾被貶黃州後,吃不起羊肉,便常去市場購買豬肉,回來切成方塊,輔以作料,然後上鍋燒煮。為此他還寫過一首名為《豬肉頌》的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其中「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便是「東坡肉」的烹飪方法了。蘇軾還喜歡吃豬頭,把豬頭煮至稀爛,再澆上一勺杏酪調味,即成一道爽口的美餐。

還有對吃根本不以為意的,比如王安石。有朋友在王安石家做客,王夫人向其抱怨,說弄不清王安石究竟喜歡吃什麼菜。朋友很奇怪,說:「王大人喜歡吃鹿肉絲啊。剛才進餐時,便見其將一盤鹿肉絲吃了個精光。」王夫人問道:「那盤鹿肉絲放在什麼位置?」朋友答:「就在王大人眼前。」王夫人說:「你們明天把鹿肉絲放得遠一點試試。」第二天再聚,朋友故意將鹿肉絲放得遠一些,而將昨天王安石一筷未動的一樣菜擺在他面前。結果王安石又將眼前那盤菜吃了個乾乾淨淨。飯後朋友詢問,王安石竟不知餐桌上還有一盤鹿肉絲。

所以,在文人士大夫中,吃也是分級別的。王安石基本算幼稚園級別,吃飯哪盤菜離著近吃哪盤,「夠不著站起來」根本不會。司馬光算小學水準,吃飽就行、不求精細。黃庭堅算中學水準,作為「二十四孝」之一的著名孝子,為老媽搗騰幾個可口菜挺用心,自己則馬馬虎虎。林洪是大學水準,愛吃懂吃還能有所創新,發明了火鍋。而蘇軾屬於教授、博導,把普通的食材弄成千古名菜,那是需要用心和天賦的。

皇宮、達官們的飲食水準自然非民間可比,吃也分三六九等,這和一個人的地位與收入成正相關。但宋朝藏富於民,老百姓並不窮,飲食業的發達,物美價廉的食物也能令普通平民吃飽吃好。

今天任何一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正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現在我們能夠品嘗到的火腿、東坡肉、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朝。

餅,是老百姓的主食。宋朝的餅,並不只是現在咱們經過燒烤加工成的那種圓形食品。餅的意義在宋朝很寬泛,凡是用面做的食品,都叫餅。像火烤而食的,叫燒餅、胡餅。下到湯水裡的麵條,叫湯餅。籠蒸而食的,叫蒸餅或籠餅、炊餅。《水滸傳》裡武大郎賣的炊餅,其實就是饅頭。饊子叫環餅……餅的花樣很多,作為主食,又方便又耐餓又好吃。

在宋朝的城鎮,各類餐飲店鋪林立,經營品種繁多。普通的雞鴨魚肉、菜蔬果品經過廚師們的加工,各成美味。按當時的物價水準和普通百姓的收入,用不著花多少錢就可以大飽口福。就拿早餐來說,您只需要 20 文錢,就能吃得飽飽的,而且花樣您可以每天輪番變化。

宋朝民間有了早市和夜市,一日三餐您在外解決或者叫外賣回家吃,一點沒問題。宋朝飲食業還特別注意衛生,「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淨盤盒器皿,車簷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您在外吃,不用擔心吃出毛病。所以宋朝城市裡的居民樂得省事,自己開火燒飯的少,成為所謂「籠袖之 民」。

所以,雖然飲食上宋朝的等級之分非常明顯,但即使是一個普通吃貨,在宋朝也算有口福吧?


本文摘錄自《回到宋朝long stay——從食衣住行到文化風俗,在最幸福的朝代上一堂歷史體驗課》,馬驊著,麥田出版。

如果穿越來到宋朝,你應該具備哪些在宋朝生活必備的知識與常識?

最有趣、最輕鬆、最嚴謹的趣味宋史,查閱近一百萬字史料,以通俗幽默的方式,帶你一覽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宋代文明。

Taster 美食加
Taster 美食加

即時頭條、流行趨勢、娛樂情報、消費指南、專家觀點;Taster 是你最關心的美食資訊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