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六種基本味道|《風味搭配科學:58個風味主題、150種基本食材,世界名廚以科學探索食物原理,運用大數據分析,開啟無限美味與創意十足的廚藝境界》

六種基本味道

雖然我們經常交替使用「味道」與「風味」兩個詞,但它們實際上各自代表不同的重點。當食物進到口中時,在舌頭上產生化學反應,我們從中經驗到的感覺,就是味道。而風味則是食物所散發的香氣,組成可能相當複雜。在我們咬下一口食物時,味道雖然只占了感受的20%,但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此,我們會介紹這些基本味道,以及擁有「榮譽等級」、值得一提的其他味道。

苦味

苦味是所有味道裡最敏感的,因為它可能可以救你一命。幾乎所有的有毒物質都有一股明顯的苦味,所以你的敏感度可以保護你不至於中毒。話說回來,有些苦味倒是很吸引人,像是咖啡、茶、十字花科蔬菜、橄欖、某些堅果,以及可可。

酸味

酸味可能暗示著食物已經敗壞或尚未成熟──提醒我們要避開該食物。但如同苦味,某些食物的酸味也是很迷人的,尤其在料理中,酸味可以抵銷較為濃烈的味道,如甜味與油脂味。

甜味

我們的身體喜歡甜味。當我們偵測到甜味,隨即會意識到該食物含有簡單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醣類,能夠快速轉化成大腦及肌肉活動所需要的燃料。感知到甜味也同時啟動一連串的化學反應,在大腦內分泌出多巴胺(dopamine),這就是為什麼吃甜食讓我們覺得開心的原因。

鹹味

鹹味受器所擔負的責任遠多於品嘗味道。如果缺鹽,細胞就無法正常運作。但過多或過少的鹽也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從輕微的肌肉抽筋到腎功能衰竭都有可能。因此,當你的身體感覺到鹽分進入時,它會發出訊號,依據鹽分濃度來調節體液。鹽分同時也「喚醒」你口中的味蕾,幫助加強接收其他的味道。

鮮味

大約在100 年前,一位日本的化學家發現了我們身體有第五種味覺受器,負責接收鮮味,這項發現在過去8 年風靡整個美國。鮮味的英文來自日文發音「Umami」(日文原意為「愉快的鹹味」),是由舌頭上細緻的麩胺酸鹽受器所負責的,大致上來說,鮮味與麩胺酸鈉鹽(MSG)有關,而它來自於天然形成的胺基酸。在料理中可加入MSG 來強化風味,而且某些食材就帶有天然的鮮味,如菇類、番茄、帕瑪善起司、醬油與肉類。

油脂味

是否要把油脂稱為是一種味道,不僅僅只是口感,這個想法一直頗有爭議。油脂能夠在口中馬上被察覺出來,是因為它會覆蓋住舌頭,進而產生一種油膩感。如果這就是我們唯一理解油脂的方式,同時稱它是一種味道,那麼,這會讓所有的口感都變成各種獨特的味道,也就模糊了味道的定義,顯得沒有意義了。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舌頭能夠接收到游離脂肪酸,它是一種可以組成膳食脂肪的化合物。研究文獻已經紀錄了一種接受器細胞對於脂肪酸有所反應,而傳統上來說,用來定義味道的準則就是透過口腔接受器細胞的偵測。目前研究仍持續進行中,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油脂味是我們的第六種味覺。

其他的「味道」

接下來要討論的「味道」之所以被認為是味道,原因在於它們是在口腔被感覺到。但這些味道並不擁有專屬的化學接受器;相反地,它們是口腔黏膜上的一般性神經感受。它們可以被「嘗」到,但不是透過相對應的味蕾。

辣味

辣椒素是一種無色無味的化合物,存在於所有的辣椒中,當它接觸到任何部位的黏膜時,會產生一種辣的感覺,也就是灼熱感。雖然嘴唇與舌頭是最先接收到灼熱感的部位,但那並非味覺受器作用的結果;實際上,它是透過臉部運動與感覺神經將訊息傳遞到大腦。要解除灼熱感的唯一辦法,是把辣椒素給沖刷掉,不過,因為辣椒素是脂溶性的,所以全脂牛奶的效果會比冰水來得好。

澀味

澀味有時會被感覺成酸味,它在口中製造出一種乾燥感。這種乾燥感有一部分是由單寧酸所造成的,當單寧酸與唾液蛋白群,也就是黏液素,在口中結合時,它會破壞黏液素原本的潤滑功能,而在舌頭上產生一種粗糙、乾澀的感覺。澀味通常會跟茶與葡萄酒有所連結,不過,飲用高酒精濃度的飲品也可能有澀味的感覺。單寧酸也存在於其他食物,像是蔓越莓、紅石榴、核桃與未成熟的水果。

食物的質地口感

口感已經被證實可以改變大腦感知食物的味道與風味,所以口感在美好一餐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如同多層次的香味、味道、顏色會讓料理顯得更美味,多層次的口感也能夠提升該道料理的整體感受。接下來要討論的是我們最常感受到的食物口感類別。

滑順感(Creaminess)

柔滑感或乳脂感的質地出現在很多不同食物種類裡,比如蔬菜、果泥、膠質與濃稠醬汁。滑順的馬鈴薯泥、如絲緞般的奶油南瓜泥,甚至是優格或者美乃滋,都為料理增添柔順感。乳脂般的質感不僅帶來豐富且愉快的口感,也因為它濃稠的質地,使食物的味道與風味更讓人覺得流連忘返。

嚼勁/肉味(Chewiness/Meatiness)

人們通常不大喜歡食物有嚼勁,但肉類、穀類、某些蔬菜的嚼勁是構成料理很重要的部分。咀嚼的動作也協助釋放芳香味化合物,是讓風味完整呈現的重要步驟。

酥脆感(Crispness)

酥脆感或清脆感是口感世界的一記變化球。它讓口腔與大腦重新認知所接觸的食物訊息。英國牛津大學的跨模態研究實驗室(The Crossmodal Lab),曾經透過實驗顯示出,酥脆感傳遞出的訊息是「食物已經煮熟」,而大腦就會把這樣的訊息與「想吃」連結在一起。

鮮脆感(Freshness)

鮮脆感其實是酥脆感的一種特別形式。它可以是芝麻葉的輕盈微脆,或是蘿蔔片的結實爽脆。鮮脆的質地來自新鮮的蔬菜,這對大腦來說,意味著「對身體有益」(同樣來自跨模態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同時也為料理增添迷人的色澤。生鮮蔬菜也含有加熱後會被破壞的芳香味化合物,這讓我們在生吃這些蔬菜時,得以品嘗到熟食所無法提供的另一種風味。

 

圖/積木文化《風味搭配科學:58個風味主題、150種基本食材,世界名廚以科學探索食物原理,運用大數據分析,開啟無限美味與創意十足的廚藝境界
Taster 美食加
Taster 美食加

即時頭條、流行趨勢、娛樂情報、消費指南、專家觀點;Taster 是你最關心的美食資訊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