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Liz 專欄 / 我們怎麼吃飯:一個 foodie 的反省

對於美食的熱愛,反而讓美食愛好者不會做飯了?

飲食資訊充斥,異國風味普及,人人談吃的美食大時代,反而是家庭料理崩壞的宿命?

乍看驚訝的結論,論述的過程卻讓我頻頻點頭。最近深深啟發我的一本書,是《日本家庭料理80年》。

這本書並不新,2017年在台灣發行中文版,作者是日本飲食文化研究者—阿古真理。可以說相見恨晚吧,我偶然在公司的書架上發現它,抽出一讀,愛不釋手。

日本家庭料理80年
非常推薦大家這本書:日本家庭料理80年。作者是日本飲食文化研究者阿古真理,她的著作都非常有趣,去年出版《日本外食全史》,內容也很棒!果然,寫完家庭料理就必須寫外食呀!

為什麼喜愛呢?因為,這本書藉由「吃」來告訴我們日本的社會變遷—日本人如何從家庭餐桌走向外食,日本女性對於做飯的態度如何從自豪變為不知所措,以及,為什麼我們這麼貪心地,想要兼顧美味與方便。針對背後因由的探討,太值得台灣借鏡了!

感覺生硬的題目,讀來卻親切有趣,原因在於作者阿古真理從電視劇、女性雜誌、漫畫、小說切入,透過很多連台灣人都耳熟能詳的作品,娓娓道來日本家庭料理從昭和中期到平成時代,80年來的脈動。

各位會看到,家庭料理與外食互相消長、互相影響的動態過程。

歷史長軸上的推移,連接到疫情,也觸發我許多思考。有些想法是去年三級警戒後就有了,讀到此書,更幫助我釐清一些思緒。

我先快速整理本書提到的各個時代:

昭和中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

日本進入經濟高度成長期,許多人從鄉下進城工作,先生在企業上班、住在都市的小家庭後來成為主流;也因為夫妻可能來自不同家鄉,飲食文化背景不同,對於和食的口味可能沒有共識,反而可以接受雙方都陌生的洋食、中華料理,「於是快速的都市化也孕育出新的飲食文化」。這個時代的住家,廚房已經配備有天然氣、抽油煙機、直立式調理台、冰箱,儼然是新時代女性的專屬空間,主婦大展身手,一下子把家庭料理的水準往上提。

昭和後期(1970年代、1980年代)

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期結束,愈來愈富裕的中產階級支撐著消費經濟,太平盛世中,戀愛結婚成為主流,主婦有時間與金錢的餘裕;卻也在這時期,女性不下廚愈來愈普遍,年輕女性厭惡被家庭束縛人生,「開始對象徵女性的味道敬而遠之」。進入職場的婦女增多,至1986年日本施行《男女雇用均等法》,職業婦女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也成為媒體關心的議題。

這個時代,也是日本外食蓬勃發展的時期。1970年是「日本外食元年」,家庭餐廳、速食連鎖店陸續誕生,至1980年代遍及全國;70年代後半,到國外進修的日本主廚也紛紛回國開店,法式餐廳的數量增加,各地也開起了道地的中華料理餐廳。上館子輕而易舉,人們的嘴巴越來越刁。

媒體同時發揮莫大的影響力。1983年開始連載的漫畫《美味大挑戰》引發了全民美食熱;1985年開始連載的漫畫《妙廚老爹》,出現了過去檯面上不曾有的,對廚藝自信滿滿的男性;1988年創刊、針對女性讀者的首都圈情報誌《Hanako》,更是職場上的年輕女性吃喝玩樂的指南,她們有錢有閒,不需要依靠男人就能光顧老饕口中的好餐廳。

外食成長茁壯之餘,家庭料理變得輕薄短小。美食熱延燒,加上出國旅行的人增加,人們越來越喜歡道地的異國料理,以及多元的口味變化;這時期,外食業界出現創作料理和無國界料理,家庭餐桌也一樣,風味求新求變,人人成了歪嘴雞。然而,家庭仍然是女性負責做菜,職業婦女分身乏術,偏愛各種不必花工夫也能做出佳餚的偷吃步,省時、方便,並且兼顧美味與換口味,各種速成醬料(沙拉醬、麻婆豆腐醬)、即溶高湯(烹大師)、冷凍食品因此大行其道。

美味大挑戰
1983開始連載的《美味大挑戰》,引發了日本的全民美食熱,是非常重要的美食漫畫。
Hanako
1988年創刊的《Hanako》,提供消費情報給年輕女性,當年的企劃現在看起來仍趣味盎然,例如「黃昏時分換個氣氛,時髦酒吧的小旅行」;「若想遠離六本木的喧囂,環境舒適又美味的和食店是不錯選擇」。

平成時代(1990年代)

昭和時期外食產業發達,卻導致家庭料理崩壞。

「1990年,外食和外帶的所謂飲食外部化超過四成,三成的人每天有一餐外食,四成多的人是晚餐也在外解決,或隨便買個東西回家吃就算是一餐。」

平成時期,外帶產業不斷擴大,背後的支持者是在外工作的主婦。百貨地下街的熟食賣場愈來愈盛行,「RFI」洋食熟菜店就在此際發展起來;2000年「東急東橫店」大改裝食品賣場,引進當時流行的越南料理而打響名號;後來主戰場轉移至知名餐廳大廚的冠名分店,以及各種西式甜點。《Hanako》取名的「百貨地下」(デパ地下)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

知名餐廳大廚成為焦點,和《料理的鐵人》脫不了關係。1993年開播,1999年收播,後由美國 Food Network 取得版權並催生出 Iron Chef 熱潮,《料理的鐵人》堪稱是主廚料理競賽節目的始祖。日本富士電視台「請來一流主廚和知名美食家,培養一種從娛樂角度觀看飲食的文化。節目中充滿跟食材和料理有關的知識,也造就更多講究吃的人。」「2000年代,傍晚的新聞充斥美食報導,戲劇節目也以料理為題材,從飲食發展情節的戲劇、漫畫和小說突然多了起來,而這些進展要從《料理的鐵人》開始。」

料理的鐵人
《料理的鐵人》!小時候超愛看!不知道影響了多少像我這樣的吃貨,和餐飲從業人員。Netflix最近宣布將重拍,超級期待!

平成時代(2000年以後)

美食熱持續中,也可謂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家庭料理反而不知所措。日本旭通廣告每年進行的「食Drive」調查顯示,2000年以後,生於昭和後半期、住在首都圈的主婦,強烈覺得做菜是件麻煩的事。

「受訪的主婦對做菜不起勁,或許是因為他們從小對於外面的口味太熟悉。他們的青春期正值泡沫經濟,再加上美食熱,外食就成為家常便飯。平成時期,這群女性成為主婦後,到處都可見到美食的加工食品和熟菜。不會做屬於自己的味道,整個人投入消費經濟當中。」

「她們面對的社會,充滿著與其自己做,買的還比較快的誘惑。」

「不管怎麼說,西式和中式等顆粒狀或固態狀的即食湯到處可見,咖哩塊也買得到。就算是吃和食,用市售高湯就好了。然而一旦用慣了綜合調味料,做什麼菜都要放,習慣市售的味道,就搞不清楚自己的口味了。」

「對口味沒有主見的現代人,不是選擇自己習慣的味道,而是配合時下流行但沒有吃過的口味。」

2010年爆紅的「可以吃的辣油」,就是在這種背景誕生的產物。一罐淋下去就搞定!這樣的訴求,直到現在都能引起共鳴。

日本桃屋辣油
2010年時爆紅,風靡日本的「可以吃的辣油」

《日本家庭料理80年》,最後沒有明確的結論。即便每隔一段時間,仍會出現令人嚮往的烹飪主題作品,書中提到《太一和健太郎的男子飯》、《昨日的美食》、《海鷗食堂》、食物造型師飯島奈美等等,的確看似曙光,但也沒有具體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什麼足以具體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本書來不及紀錄的是,手機裝載的外送平台APP,大型電商平台與小型品牌電商,還有疫情。如果說家庭料理與外食本即互相消長的競爭關係,疫情則在短時間內演示二者大規模的此消彼長:餐廳關門了,大家只能在家吃自己,生鮮雜貨、烘焙材料銷售激升,動手做飯不得不然,卻也不能忽視外送平台、雲端廚房、調理食品的大幅成長。隨著疫情更迭,家庭烹飪、外帶外送、餐廳內用,將不斷動態調整,直到進入新常態(差不多就是現在了)。

家庭料理面臨的對手,只會多不會少。

我們怎麼吃飯,其實就是我們怎麼生活。而我們將會不斷看到,「美味」與「方便」是左右我們做出判斷的二大價值。美國1950年代就有冷凍的電視晚餐了,日本1980年代就有成熟的冷凍食品,和此時此刻有什麼不同?時代演進只是徒增貪心,有機、當令、零添加、永續、傳統、省時、簡易,我們通通都要。當代的「好吃」,包含以上所有價值,排列組合出無窮無盡的選擇。

昨日的美食
2007年漫畫開始連載的《昨日的美食》,改編成日劇也非常受歡迎,最近還有電影版!日本家庭料理出現曙光?有西島秀俊就有曙光!!!

閱讀《日本家庭料理80年》,也讓我看見自己。我就是那個,出生於昭和後期,成家後不具備做飯能力,擁有很多個人主張的女性。甚且,我更是在美食熱潮中長大的 foodie,沈醉於餐廳與主廚,讓我把異於常人的大量時間精力都投注在外食上。

疫情與三級警戒,讓一切戛然而止。停頓讓人焦慮嗎?我反而,真正面對食物,動手料理餐食,即便一開始是被迫的,卻也懂得一點樂趣,以及發現自己進步的成就感。直到現在,我仍然盡量一週有幾餐是自己做的,不必全部從頭開始,但要在家吃飯,維持手感;剛過去的春節,我也比較高強度地做飯,並且從年節食物裡,再一次感受到家族身世與傳承的重要性。

我依然非常喜愛上餐館,我一輩子都會是餐廳的粉絲。只是我在調整姿勢,重新平衡,希望找到一個身心更舒適的位置。

Find balance with food。我在去年底寫下這句話,與大家分享。

Liz Kao 高琹雯
Liz Kao 高琹雯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一度以為自己會在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終老,卻發現自己的專長在於「吃」-尋吃、品吃、寫吃,熱衷於一切與飲食相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