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誰是一起吃飯的人|《人生需要酒肉朋友:一起吃飯,不見不散!》

共歡

白雲蒼狗,聚散有時。有緣同桌,賓主盡興,入口的是佳餚,也是難得的情分。生活酸甜苦辣鹹,百味夾雜,許多時候冷暖只能自知,但一場美好溫馨的家宴餐會,多少往事在笑談中低吟。酒酣耳熱才懂—原來,人生有味最是清歡!

誰是一起吃飯的人

記得我跟妻子每次一起出去吃飯時,最喜歡玩的一個遊戲,就是猜鄰桌的人是什麼關係?從吃飯人的打扮穿著、儀態舉止、互動方式來推敲,這到底是一家人?同事?情侶?朋友?還是企業主跟客戶呢?判斷不出來的時候,還會聚精會神地伸長了脖子來偷聽談話的內容,樂此不疲。

我們會有這樣的癖好,一方面是因為妻子曾經是編劇,總喜歡從生活中找題材,編故事。另一個原因則是替我們的餐會找樂子,因為我倆正是屬於老夫老妻型的共食者,在一起不知道吃過多少頓飯了,對彼此熟到不能再熟,缺少新鮮的話題,只有向外發展了。

在餐館或咖啡館中,如果看到兩個人面對面坐著,彼此並不交談,各自拿著書或報紙在讀,或各自滑手機,那他們一定是在一起很久的伴侶。如果年齡不相仿,感覺是不同世代的聚集,或兩人,或比兩人更多,那多半會是一家人。人多情況就比較複雜了,未成年的晚輩多半呈現被動耍廢的姿勢,八成會滑著手機,長輩則顯出無奈的表情,三不五時會嘮叨兩句,然後彼此也無話可說。

每次看到這樣的家庭聚餐,就讓我覺得很可悲,因為吃這餐飯好像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成員對交談沒有興趣,彼此不溝通,缺乏溫度也沒有活力。然而,一起吃飯是家人得以坐在一起相處的時刻,正好可以用這段時光來凝聚彼此的感情,如果沒有互動沒有交集,那與獨食有何差別?

我沒有子女,但是卻經常跟年輕世代的學生一起吃飯,我發現他們並不是沒有話說,而是當他表達想法希望被聽見的時候,許多父母卻習慣回以批評或否定的話語,雖然也是基於愛與關心,但是在交談時,當某一方對事情有了定見,並堅持自己才是對的時候,這樣的互動對另一方而言只有壓力沒有樂趣,自然就會逃避溝通了。

在我成長的年代,長輩擁有比較多的權威,上對下只有交代不善傾聽,當在這樣模式下長大的孩子自己也做父母時,就會不自覺地用相同的方式跟子女相處。然而作為數位原住民的e世代從小就擁有自己的管道去探索外在的世界,他們對資訊工具的熟練程度遠勝於長輩,對人生的追求與想像也往往跟父母不同,如果在交談時,不同世代對各種議題可以不下結論,而只是彼此分享自己的經驗,那雙方都更容易成長。

其實一起吃飯是最適合溝通的時刻,因為基本上吃東西是件愉快的事,大家可以先從食物聊起,建立輕鬆融洽的氣氛,就比較容易再延伸到其他話題。而有些傳統的觀念,例如「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或是「吃飯的時候不要講話」其實都已經不合時宜,不必食古不化。

家人每天一起吃飯不要都千篇一律,有時也需要設計,替日常生活帶來儀式感。除了逢年過節的特殊安排,用心設計的慶生會也是家人彼此表示愛與珍惜的機會。在平日中遇到家人有值得祝賀或安慰之事,也都可以透過特殊餐會的安排,來表達感同身受之心,每一次用心的展現都會留下美好的記憶,長久下來,就是串成幸福的鎖鏈。

因為跟家人吃飯太平淡,所以我們更喜歡跟朋友吃飯,家人不一定是談得來的朋友,有時有理說不清,還有不能踩的地雷,朋友卻都是自己選的,比較聲氣相通,也可以暢所欲言。所以當我們聽到高聲談笑,感覺很high 的一桌人,比較就是一起吃飯的朋友。

不過朋友也有類型的差異,進入社會後需要建立人際關係,剛認識的時候都會說是在交朋友,但是如果沒有利害關係,要進一步深入或維持友誼並不容易。我們最常在同學或同事中找到契合的朋友,因為日積月累近距離的相處,累積許多共同記憶,可以培養出很深的情感,如果沒有太強的競爭心作祟,應該都會交到一些朋友。

除了一起學習或工作,我們跟同學、同事一起吃飯的時間也可能僅次於家人。吃飯是交朋友最適當的媒介,無論是初識還是熟識,只要在飯桌前坐下來,看到美食上桌,心情就可放鬆。若再端起酒杯,彼此互敬,就算談興還未開啟,也先建立了三分情。所以中國人談生意總喜歡在餐桌上,而跟官場打交道,也總是先透過吃飯拉近關係。在飯桌上並不直接談正事,必須要這頓飯吃得滿意了,才比較容易水到渠成。

不過,這樣的應酬飯並不好吃,主人方必須討好客人,不管自己的酒力還是財力有多少,都得打腫臉充胖子,說話也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人。而客人方也知道對方有所圖,受了多少好處,以後還得還回去,雙方表面親熱,其實內心都各有盤算,這樣的飯吃了並不容易消化。

但如果沒有功利性的目的,透過一起吃飯,其實是結交自己生活圈以外朋友的好途徑,不過這還有賴慷慨好客的人願意擔任爐主,出面把彼此不熟的朋友邀集到一起。像曾經是我室友,人稱倪桑的台北市前文化局長倪重華,他不但好交朋友,也最喜歡讓背景不同的朋友共聚一堂,而這樣的主人其實並不好做。

有一回倪桑請客,席上賓客領域迥異,有法官、教授、電影導演、牧師、攝影師、出版人、媒體記者、餐廳老闆……,其中六成以上都是初次見面,大家圍圓桌而坐,偏偏當天主人遲到,一時靜默,有些尷尬。後來主人到了,就一一為大家介紹,這不打緊,他還要每個人輪流丟出跟自己相關的議題分享。逐漸每個人由他人的談話中找到切入點,你一言我一語的,場子就逐漸熱起來了。在轉換話題之際,相互敬酒吃菜,距離拉近了許多,感覺自己的世界也因而擴大了一些。

這樣的社交純粹是為了認識新朋友,沒有業務要談,所以算是壓力指數比較小的應酬。不過因為彼此都還不熟,言行上都還是要得宜,不要失去分寸。若把他人當作是很熟的朋友那樣開玩笑,或者說話過於直白,還是很容易得罪人的。

相形之下,在老朋友、老同事或是老同學的聚會中,大家說話就比較肆無忌憚,在餐廳中也特別容易辨識。只要是大聲談笑,喧鬧無比的桌子多半是這種性質的聚會,有時因為過分得意忘形,干擾到鄰桌,也不會不好意思。奇怪的是華人社會對這種失禮的狀態容忍度很高,好似都司空見慣了,但這其實顯露出不懂得替他人著想,不合格的文明素質,奉勸真的想要暢快相聚的話,仍應選擇家宴或是訂包廂為宜。

至於參加婚喪喜慶或是各種公務的餐敘場合,若同桌的人大部分都不認識,就很容易形成人再多也熱不起來的狀況。大家坐在一起都有明確的目的,也就是基於禮數來盡應盡的責任,不是來交朋友的,所以並不想太費力應酬寒暄。碰到公務餐會還會交換一下名片,近來我發現,在吃喜酒的時候,連換名片這個動作也都省了,頂多可能彼此問一下跟喜宴當事人的關係,然後就不怎麼交談了。

喜宴的菜因為一開幾十桌,上桌時多半溫度不夠,基本上稱不上美食,而客人卻包了高於平常消費標準的紅包,有的人暗中在替主人算賺了多少禮金,也有些人包得少卻帶上一家大小,如果是基於面子而不是誠心為新人祝福,那這樣的喜酒還真是不吃為妙。

同樣是不熟的人一起吃飯,也不交換名片,卻能吃得開心的是美食會,近年來因為大家重視吃而變得流行起來。這類的聚會主題是吃,參與的人目的很清楚,都是為了人多好叫菜。通常會有一個有公信力的召集人,以他為核心,揪了一批愛吃的飯友到不同的餐廳去一飽口福。參與這種聚會的基本禮貌是準時出席,分攤花費,不談工作不套交情,也不問他人私人問題,聊的都是跟吃有關的事,倒也輕鬆愉快。

熱戀中的情人一起吃飯時,情調跟食物一樣重要,這時自然不適合去喧鬧或過於熱門的餐廳,在有用餐時間限制或是熙熙攘攘的空間裡,是很難牽著對方的手,彼此含情脈脈注視的吧。美食會帶來好心情,最適合培養感情,如果配上燭光琴聲等美好氛圍,那更容易贏得佳人芳心。我曾經在亞都麗緻飯店的巴黎廳親眼看見店家配合顧客要求,在現場音樂以及侍者的配合下,演出了一場求婚戲,作為旁觀者,我有如置身浪漫的電影當中,也得到莫名的感動呢。

如果不必勉強,能夠有人一起吃飯是件開心的事,而美食也是最好的媒合劑。若能善加掌握跟不同人吃飯的學問,在孤單的人生旅途上,對於人際關係的開展可是一大助力呢。


人生需要酒肉朋友:一起吃飯,不見不散!》;圖片提供:天下雜誌
Taster 美食加
Taster 美食加

即時頭條、流行趨勢、娛樂情報、消費指南、專家觀點;Taster 是你最關心的美食資訊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