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潤餅│《喔!臺味原來如此:潤餅裡包什麼,透露你的身世!20種常民小吃的跨境尋跡與風味探索》

Popiah 潤餅(jūn-piánn)

一種可以讀出你身世的食物

每戶人家的潤餅料都不一樣,一捲潤餅就像沒有文字的族譜,記錄了你身世的密碼,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不用問算命仙,咬一口潤餅就知道了。

潤餅捲的「捲」

臺北RAW餐廳在2020年春季菜單中,有一道「海頭皮・金山寺味噌・山葵」,是以春天吃潤餅的概念所發想的菜色。這道菜共有三吃,一吃冷前菜、二吃手捲葉、三品湯。

高腳杯裡,鮭魚頭軟骨拌入日本和歌山金山寺味噌,味噌本身又加入紫蘇、生薑等一同熟成,有種春天的爽朗,還加了一點現磨芥末,似乎是在延續隋唐時期,五辛盤(註1)所講究辛味食材概念,對著味蕾與還在沈睡的一切進行召喚:「是春天,該醒來了!」

第二吃將猶如縮小版荷葉的金蓮葉置於虎口處,再把軟骨味噌擺在葉片上,如捲潤餅般捲起而食。

在臺灣,有些潤餅店會在潤餅以外,免費供應熱柴魚湯,第三吃似乎就是在呼應此吃法,把調味過的金山寺味噌醬放入玻璃杯中,杯緣沾附海苔粉,注入熱高湯後飲用,春天乍暖還寒時節,此熱湯有暖胃效果。這道菜保留潤餅傳統元素,卻又不失現代摩登,而其中「捲」的動作也令我印象深刻,也就是台語中的「食夾」,是自己與食物間的一種親密互動,若潤餅少了「食夾」,充其量就只是在吃沙拉而已。

吃潤餅看身世

吃潤餅是很集體的行為,但捲潤餅卻是很私密。桌上的配料我樣樣都想夾,一心貪念就夾過頭,要不就滿到炸開,要不就弄到皮破汁流,狼狽不堪,好怕被別人識破自己的拙劣,到了第二捲我便心存警惕,放料瞻前顧後,捲是捲起來了,吃起來癟癟虛虛的,過不到癮頭。想要捲得好,關係到放料的多寡、先後順序、使力技巧與速度,捲潤餅不可不慎,最容易讓人看穿了。

然而配料的決定其來有自,你們家的潤餅會放燉爛高麗菜嗎?那麼可能與廈門有關連。林語堂夫人廖翠鳳做的潤餅就放燉爛高麗菜,她正是廈門鼓浪嶼人。你們家的潤餅會放油飯嗎?如果是的話,很可能家族裡有同安人。你們家的潤餅一定會放紅蘿蔔或米粉嗎?那很可能家族來自泉州或惠安。如果你們家的潤餅裡會放豆芽菜,那就可能與福州有淵源。

同安的潤餅之中有放油飯;圖片:麥浩斯提供

從你們家對潤餅的稱法,也大致能猜出家族的起源。稱「薄餅」的,可能源自廈門、同安;叫「潤餅食夾」的,則多跟漳州人有關;說是「潤餅菜」則多來自泉州、惠安;叫「春餅」的,則可能是福州人。這些稱法在臺灣同時通用,都雜在一塊兒,不過在福建是各地有各地的稱法。

福州日報社《家園》編輯部總監陳珺解釋,福州人的春餅是從立春一路吃到初夏,跟其他地方只在單一節日吃潤餅不同,豆芽菜清爽,春、夏兩季吃都合拍。以現代營養學來看,豆芽菜有豐富維生素C,高纖低卡有助排便,古人吃潤餅講究的是養生智慧,現代人吃潤餅卻多了心眼。事實上,從潤餅的配料確實能看出一個人的身家背景。

泉州街邊的潤餅餡料;圖片:麥浩斯提供

從潤餅看家世

沈嘉祿在《上海人吃相》裡講到一個故事:一個富人收養了一個街頭流浪兒當義子,給他穿新衣、教他吃大菜,就是想讓他脫胎換骨,在他十八歲那年還辦了派對,他表演彈奏鋼琴,還跟一些千金小姐跳舞,得意洋洋。

等宴席開始時,他拿起筷子朝自己胸前一戳,對對齊。一個不經意動作,馬上被眼尖的上海老太婆識破,說:「這小子是乞丐出身。」怎麼說呢?因為叫花子流浪街頭討飯吃,哪來桌子、凳子,筷子還長短不成套,只能在自己胸口上對齊。

潤餅不是一道菜,而是同時做出十多道菜,每道菜都各有處理工序,是工藝的表現,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從潤餅的配料便能一眼看穿一個人的出身。

呂春梅是臺北大稻埕人家的媳婦,她的公公是福州人,潤餅裡放的不是芽菜,而是一根根摘去頭尾的銀芽。蛋也是關鍵,煎成比潤餅稍厚的蛋皮,再切成寬度一致的蛋絲,不會為了貪方便而用炒蛋碎丁。

台北的潤餅;圖片:麥浩斯提供

廈門人對潤餅是否講究,從細節裡可以看出端倪,1930年出生於廈門的周美容說,從小吃「美人薄餅」(註2) 長大,那攤最有名,「潤餅配料多半軟爛,荷蘭豆用來增加脆感,用剪刀剪得細如髮絲。最重要的是扁魚,扁魚用來吊味提鮮,豆乾是用來吸蔬菜裡的水分,三層肉用來添油氣。」

廈門的薄餅內餡;圖片:麥浩斯提供

燉高麗菜亦可看出端倪,高麗菜要去梗留葉,不然會咬到粗硬的纖維,把高麗菜、芹菜、蒜苗炒到出水,放至隔天更好,總之要讓高湯都滲到葉菜裡才行。另一個要角就是貢糖,貢糖由花生與麥芽糖、白糖組成,雖然跟台灣撒花生粉、白糖粉的原理差不多,但氣味就是不同,碾碎的貢糖輕盈細碎,麥芽糖香甜有韻,貢糖碎也不宜久放,易受潮且生油耗味,因此非新鮮不可。

還可以觀察滸苔,滸苔是生長於淡水與海水交接處的潮間帶的一種藻類,說明了滸苔與廈門島的獨特關連性。廈門黑明餐廳主廚張淙明說滸苔作法,要用肉油抹鍋,開火放下滸苔熱拌,拌到外層變酥,加點白糖、油蔥酥持續翻拌至乾,稍有不慎就焦了,出油,炒熟的滸苔也要趁鮮使用,不可久放,潤餅要好吃,少不了好的滸苔。台灣在兩岸分治後,有段時間滸苔取得不易,人們改以加工的海苔粉取代。

除了工細,闊氣也是要的,展現大稻埕人的氣派,呂春梅夫家的潤餅配料還有烏魚子,大稻埕是南北乾貨的集散地,多得是深藏不露的有錢人家,車輪鮑是切塊吃、魚肚當膨皮吃,烏魚子算不上什麼。福州人說「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一般人家潤餅會搭肉骨湯或柴魚湯,呂春梅夫家搭的是肉燕湯,肉燕是工藝小吃,細工程度自然不同。

變種潤餅 各自演繹

潤餅配料豐儉由人、自由隨性,深受人們喜愛,版圖至少跨歐亞洲。隨著移民者的腳步,潤餅來到臺灣與東南亞各國,在印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都吃得到,然而在風土條件、歷史背景差異等因素下,潤餅出現了流變。

馬來西亞由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三大族群所構成,華人所吃的潤餅也受嬤嬤(Mamak,印裔穆斯林)、馬來人青睞,各自演繹出自己族群口味的潤餅。又如印尼,當地曾是荷蘭殖民地,二戰後印尼獨立,許多印尼人或華裔印尼人移居荷蘭,炸的潤餅(荷語 loompia)也就一腳跨到了歐洲去。至此,潤餅配料與吃法也改變了。

馬來西亞的嬤嬤薄餅;圖片:麥浩斯提供
馬來西亞的娘惹版薄餅(娘惹金杯);圖片:麥浩斯提供

中國大陸的潤餅講究熱吃,有的店家捲完後放微波爐裡加熱,我像拿到一根滾燙的棒子,我問他們:「這麼熱怎麼吃?」他們回我:「不熱怎麼吃?」周美容說在她成長年代,約莫1940年時的廈門潤餅是熱吃的,配料底下擺小炭爐,始終在加熱狀態中,我猜想現代店家為節省燃料,而把餡料放在常溫下,又為保有熱吃的傳統,才在最後一步把潤餅放入微波爐加熱。

在馬來西亞,華人潤餅是切段吃的。我想著:「切段怎麼吃?」他們想著:「不切段怎麼吃?」而我們處心積慮不要弄濕潤餅,在馬來西亞卻出現把潤餅泡在湯裡的湯潤餅。既然有鹹潤餅,自然演變出一派甜潤餅。潮汕人嗜甜,糖蔥潤餅當仁不讓;金門人吃貢糖潤餅、臺灣還有冰潤餅,夜市裡常見花生糖冰淇淋潤餅。

潮汕的甜派糖蔥薄餅;圖片:麥浩斯提供
台灣饒河夜市的花生冰淇淋潤餅;圖片:麥浩斯提供

潤餅是沒有文字的祖譜

潤餅備料需要一大清早或提前一天準備,必須動用到幫手,老一輩的沒力氣做、小一輩的沒時間做,潤餅料慢慢一切從簡,一年少一味,幾年下來就走味了。隨著時空背景改變,潤餅逐漸失去與家族的連結性。

我朋友的爺爺是福州人,從事裁縫生意,上海是中國服裝界流行先驅,他在內戰前很長一段時間到上海取經,作風洋派也愛做菜。我朋友回憶:「爺爺做的潤餅一開始放豆芽菜,到上海後眼界大開,對飲食亦更加講究,嫌豆芽菜寒酸,改放切絲的高麗菜,後來又因為生活忙碌,嫌切絲瑣碎麻煩,改回放豆芽菜。」

朋友爺爺的潤餅裡放芽菜,代表的正是福州人的符碼;第二次再放豆芽菜卻是圖方便,豆芽菜的意義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已經脫鉤了,更何況經手到第二代、第三代呢?

雖然坊間還有不少潤餅攤,但總有一、兩樣是自己家裡一定會放的配料,那是家族情感,不可被取代。我們決定把有家族記憶的食物交由攤商決定嗎?任由他們放罐頭鮪魚、玉米粒、起司或泡菜?我們在大江大海裡顛沛流離,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留下族譜,而潤餅正是沒有文字的族譜。

  • 註1:《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P.177|李開周|時報出版。延續至宋朝,「五辛盤」指韭菜、蕓薹、芫荽、醃漬大蒜和蕌頭,五種氣味辛辣的蔬菜。
  • 註2:1947年《廈門大觀》亦提到:「美人薄餅:薄餅(即春餅)在廈製作最著名,蓋因蝦、蠔、魚等原料較他處為新鮮也。」該店已停業。
喔!臺味原來如此:潤餅裡包什麼,透露你的身世!20種常民小吃的跨境尋跡與風味探索》;圖片:麥浩斯提供
Taster 美食加
Taster 美食加

即時頭條、流行趨勢、娛樂情報、消費指南、專家觀點;Taster 是你最關心的美食資訊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