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餛飩三吃|《上海日常旬味:小金處私廚的四季餐桌》

臺灣印象中的菜肉餛飩,都帶著「溫州大餛飩」的標籤,所以先前我一直以為大餛飩是溫州特產。直到來上海住之後才知道:原來大餛飩不屬於溫州,溫州餛飩實際上是皮薄、比小餛飩略大些的餛飩;而菜肉大餛飩才是上海人、蘇州人日常飲食中的最愛之一。

餛飩的歷史很悠久,早在西漢揚雄的《方言》中便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西漢時,還沒有餛飩與水餃的區分;直到唐朝,南方才有了「餛飩」這個名稱。餛飩主要是江浙一帶的稱法,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稱呼,四川、重慶一帶叫「抄手」,福建、臺灣叫「餛飩」,廣東叫「雲吞」,湖北、江西一帶叫「包麵」。

在上海、蘇州一區,餛飩遠比水餃來得重要;儘管幾個重要的節氣,在北方地區經常說到要吃水餃,但上海人依舊偏愛餛飩。二者差別其實不算大,餡料上也不易對比,各種口味都有,也就各有不同的滋味。

真要說差別,一是麵皮的不同。水餃皮和麵時,需要讓麵團醒後略發過,揉成圓形壓扁後擀皮,中間較厚、周圍薄,最好是現擀現包;而餛飩皮則是和麵後直接擠壓,用機器切割方形,一般家裡比較難做到,都是買現成做好的。

上海有的餛飩皮裡會加全麥麵粉,稱這種皮叫「黑皮」。黑皮餛飩皮不是每家賣麵條的店都有,在老西門順昌路、合肥路口老字號的「華良切麵店」(二○二二年因城市改造,店家已搬離到別處)一直有售,晚去則無;有的餛飩皮還會加較多的鹼,特別在夏天,是為了防止天熱麵團走酸,這樣的餛飩皮略帶黃色,口感比較有韌勁,有些上海人特別喜歡,一些傳統的餛飩湯糰店也都這樣做,如盛興百年老店。

二是兩者吃法不同。水餃是不帶湯食用,通常還配有蘸料或者蒜頭;若想喝湯,最簡單的方式則是在煮過的水餃湯中撒上蔥花或少許蘸料。小時候母親總說喝點煮過的水餃湯可以幫助消化,所以從來不會另外煮湯配水餃。而餛飩不僅僅是餡料,對於湯底也比較講究。

黑皮
盛興的「全家福」,即餛飩與湯圓混吃。餛飩皮呈黃色、有韌勁。

上海的餛飩還分成小餛飩與大餛飩。小餛飩主要是喝湯,餡料不多,湯底是以雞湯或高湯來吊鮮,通常會在點生煎時,配上一碗小餛飩當作湯,肚子餓時當作點心食用。早期有一種餛飩被稱為泡泡餛飩,上海現在比較少見,蘇州仍多見。泡泡餛飩又比一般小餛飩更講究,講究的是皮薄到透明(現在多是用機器做,沒以前薄),餡料必須少,這樣下鍋才能極快燙熟,舀到已經盛好的高湯碗裡才能呈現鼓氣的樣子。趁麵皮還沒變爛時趕緊吃是最美味,如果放久了,對上海人來說,麵皮糊了這餛飩就不好吃,也就不用吃了。對我來說,泡泡餛飩跟臺灣的小餛飩很像,同樣是麵皮很大張、餡料很少,只是包法及煮法不同,呈現的感覺也不同。

小餛飩配生煎
蘇州泡泡餛飩

而大餛飩主要是吃餡料,大部分會當作早餐或三餐中的主食,所以也是上海人家裡最常吃的一道料理,通常是一家人一起圍著餐桌邊包邊下餛飩,吃多少包多少;吃餛飩時不再多做菜,配上一些小菜即可。大餛飩最常見的餡料主角除了豬肉末外,就是小青菜(青江菜)或是薺菜;特別是薺菜,上海人最愛吃的就是薺菜餛飩,薺菜有獨特的野菜香氣,春、冬二季是吃野薺菜最好的季節。當然也有其他口味的餛飩,如比較常見的三鮮餛飩,而我們自己在不同的時令季節也會做不同的口味,如香椿芽餛飩、槐花餛飩、蟹粉餛飩等等。

餛飩的好吃在於餡料的調味。從小到大我都不愛吃餛飩,直到我吃了婆婆做的薺菜餛飩後,才體會到好吃的餛飩之鮮美。婚前有一回去公婆家用餐,我像餓死鬼般地吃了二十幾個大餛飩,當時未嫁的我,就在未來公婆的心裡被貼了一個標籤:這女孩胃口很好、很會吃。後來聽聞另一個臺灣朋友在公婆家一次吃了四十個餛飩,我這食量也不算什麼了。

二○二○年初返臺時,因為遇到了新冠疫情多停留了一些日子,於是我向臺灣朋友預訂了臺灣種植的大葉薺菜,雖然不像上海野生的這麼香,但我想做給家人嘗嘗,一家人一起學著包上海餛飩。結果在我要回上海前,父親還和我提起薺菜餛飩的美味,說這是他沒有吃過的味道。

餛飩三吃

有一種口味的餛飩只在春季清明前時才有,那就是「刀魚餛飩」。刀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牠是洄游魚,每年到了春天清明前會洄游到長江產卵,也是一捕撈上岸就死的魚,魚身不大,型似刀,於是稱為刀魚。過去每年清明前是最佳享用的時間,這段時間的刀魚魚刺軟,肉質鮮嫩,只需放點豬油及蔥薑清蒸,就能體會河鮮之最鮮。不過就是刺多,很多臺灣朋友都不敢領教。再者是刀魚價高,曾經貴到一斤幾千元人民幣;價格隨大小有所不同,一般普通二兩(一百公克)一條,在餐廳也要八、九百人民幣左右的價格;價格高低還要看是在哪個水域捕撈,有長江刀魚(最鮮的)、海刀及湖刀;只是如今為了避免長江刀魚的滅種,已經禁捕刀魚。

多年前的三月底,帶了幾位從臺灣來的朋友一起組團,去長江口的江陰吃刀魚及河豚,也吃了刀魚餛飩,大家都覺得無比鮮美。於是回來後,我們也試著自己剔刀魚肉,發現做工極為麻煩,因為刀魚的刺太多。要想把刺取出,有一方法:買一塊豬皮,將片出來的刀魚魚片放在豬肥肉上,用刀背輕輕敲打,細小的刀魚刺會因此扎進豬皮中,再將魚肉刮至一旁。就這樣耗上約二、三小時,不過才處理完幾條刀魚肉。此時的刀魚肉已混有少許的豬肥油,再加上一些豬絞肉及當季的春韭拌成餛飩餡料才完成。

老半齋的刀魚餛飩

食材成本高,加上處理麻煩,也難怪刀魚餛飩價格之高。不過為了這一口鮮,江南人是再麻煩也要吃到。如今我們已不再自己做,刀魚也已禁捕,若想吃,便去市場上少數幾家鋪子買刀魚餛飩餡回家包,或者去一些有賣的餐廳解解饞即可;只不過,既然長江刀魚已經禁捕,那麼現在的刀魚餡料會是長江刀魚嗎?還是拿海裡或湖裡的刀魚來做呢?

去高郵遊玩時, 發現當地有很多「 餃麵館」,餃麵就是臺灣常見到的「餛飩麵」,一樣做法,只不過在高郵是當作早餐來吃,過了早上十點半後,所有的店家基本上就休息;而上海人吃大餛飩很少會搭配麵條,是以餛飩湯為主,頂多搭配湯圓混合一起吃,同樣是屬於湯餛飩。還有另外兩種吃法,一個是煎餛飩,有些早餐店、餛飩店也會賣;另一個則是夏天的冷餛飩。

煎餛飩一般是在家中,把已下好但吃不完的餛飩拿來油煎,但已下過的熟餛飩在煎時一不小心就容易破。如果是原本就為了做煎餛飩,煮餛飩時便不需煮熟,煮到七、八分熟即可撈起,放入冷水裡冷卻一下後,撈起晾乾,再起鍋放油煎即可,食用的時候沾陳醋吃可解油膩。

最特別的是在臺灣少見的冷餛飩,這是上海人夏天喜歡的吃法,許多麵館、餛飩店、生煎小籠店只有在夏天才會提供。做法也不難:將餛飩煮熟後,放冷開水中撈起,淋上少許油避免黏住,用風扇吹冷;醬料則以花生醬(有些店會放麻醬混合)、熬煮調味過的醬油、麻油、辣油調和,然後淋上冷餛飩即可。不想自己做,去餛飩店吃亦可,冷餛飩裹附著醬料,有完全不同的餛飩滋味。

自家的煎餛飩
麵食館的冷餛飩

薺菜餛飩(40個左右)

材料:

薺菜(或青菜)一斤,肉末半斤,香菇幾朵,蝦米少許,蛋3 顆,蔥幾根,榨菜,紫菜少許,薑片一片

調料:

黃酒,醬油,麻油,鹽,糖,豬油,植物油

做法:

Step 1:準備肉末—選用梅花肉,若自己不剁肉末,可請肉攤直接絞成肉末。加入水及少許黃酒、鹽、醬油後,不斷攪拌肉,讓肉末吸收水分及去腥,靜置,讓肉醒半小時左右。

Step 2:準備輔料(輔料部分可隨自己習慣、當季食材作變更)—薺菜洗淨後焯水,放涼,擠掉水分切末;香菇乾泡水後切末;蝦米用蔥薑水去腥(蔥薑水即為蔥段、薑片放水中浸泡),若蝦米比較大,則切小塊。

Step 3:將輔料放入醒好的肉末中,二次調味,加少許糖、一顆蛋攪拌、最後放少許麻油攪拌即可。

Step 4:2 顆蛋打散,放少許鹽調味,熱鍋中倒少許植物油,倒入蛋液烘薄蛋皮,待冷後將蛋皮切絲。

Step 5:包餛飩,以吃多少包多少為主。

Step 6:備傳統湯料—少許豬油、醬油、蔥末,淋上滾水或高湯(這叫肉露);也可以是清湯(即不放醬油)。

Step 7:大鍋倒水煮開後,倒入餛飩煮熟。

Step 8:煮好餛飩放入湯裡,上面撒上蔥末、榨菜末、蛋皮絲、紫菜即可(也可不放)。

備註:

在臺灣,大餛飩皮不是很好買到,在東門市場有一家專門做上海大餛飩皮的店,必須提前預訂。

上海日常旬味:小金處私廚的四季餐桌》;圖片提供:木馬文化
Taster 美食加
Taster 美食加

即時頭條、流行趨勢、娛樂情報、消費指南、專家觀點;Taster 是你最關心的美食資訊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