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萃茶風味:全方位拆解沖泡變因,司茶師從熱萃冷萃、品飲邏輯與餐搭帶你感受茶香變化!》
- 作者:藍大誠
- 出版社:幸福文化
就像喝酒、喝咖啡一樣,茶也有自己的 Tasting Note,透過練習記錄並寫下風味結構,再整理轉換成「風味資料」,藉此思考每款茶湯味道結構的強弱,並理解一支茶款的輪廓與本質,藉此蒐集到自己的味覺資料庫中。一旦累積的時間久了,這些資料就能成為溝通用的語言,無論是品飲者、沖泡者、料理者都能彼此理解。
為什麼特地強調用書寫來記錄風味結構呢?因為只用口述來溝通的話,難免比較直覺,當下的情緒偏感性或是模糊地描述一支茶款;但是書寫就相對理性,是稍微經過思考後才寫下的,包含香氣、甜度、酸度⋯等各種感受。
而這些項目分別代表茶葉在生長與製作的所有過程,無論風土、種植環境、製作工序、沖泡參數、水溫、浸泡時間,以上因素都會影響整體風味結構。
為了讓品飲感受變成有意義的風味資料,以「Tasting Note」明確記載每個項目的強弱,能幫助品飲者、沖泡者進一步比對所有變因對於茶湯結構的影響與重要性,最後結合感性的口述與理性的記錄,用文字與語言讓風味傳遞有憑有據,同時又不失溫度與感情。
- 從視覺、嗅覺、味覺評鑑茶
視覺評鑑
- 茶乾
我常說「看茶泡茶」很重要,觀察時有兩大方向:「顏色對應沖泡溫度」以及「外觀對應沖泡時間」。若進一步說明,顏色反應了發酵與熟成度,外觀形狀對應揉捻工序,因此需判斷茶葉外觀來制定萃取計劃。
- 茶湯
藉由透亮的水晶杯來清楚判別茶湯顏色,以初步判定製茶工序,但需注意,所有工序還是以入口的感受為憑。無論茶湯顏色深淺,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清澈透亮,絕對不可混濁。在評鑑表上得清楚記錄湯色是否混濁,因為茶湯清澈與否代表著製茶工序是否完整,以及茶湯是否能安心入口。
茶湯混濁可能代表已受雜菌的汙染而酸化,或是製茶工序不完整,有過高的咖啡因、生物鹼及水分殘留,若長期飲用會對人體造成負擔。泡茶時,難免有小茶末殘留在茶湯中,這個則是正常現象;如果茶末明顯沉澱,而茶湯還是維持清澈透亮,只要把茶末過濾掉即可。
茶湯顏色會隨著工序轉變,在湯色清澈的前提下,依顏色分兩大類:
1.自然成熟:茶葉內部酵素氧化
在茶葉初製工序的階段,依發酵度分成綠茶、烏龍、紅茶這三大種類,稱為「自然成熟」或「前發酵」,與水果在欉紅的概念相同。顏色會由青綠、黃綠、橙黃、橙紅、鮮紅、深紅,由淺至深慢慢變化,同樣代表著茶湯內部酸甜的變化。
2.後天熟成:加熱烘焙或微生物發酵
屬於茶葉精製過程中的「人工熟成」與「後發酵」,透過日曬、烘焙、陳年⋯等後天工序產生顏色變化,為褐色堆積,由淺到深(淺褐色→褐色→焦糖色→深褐色→黑褐色)。茶乾熟成的顏色變化就類似各種糖類(白糖→紅糖→焦糖→黑糖),顏色會慢慢越來越深。
嗅覺評鑑
無論茶、酒、咖啡、料理,嗅覺都是我們在品味時使用的感官之一,細細地嗅聞來自於茶湯當中的芳香物質,去理解它、熟悉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我會建議挑選高腳水晶杯,能更明顯察覺茶湯當中細膩的香氣,但請留意,評鑑香氣的前提需建立在清楚可辨識的基礎上。無論一般茶類飲料或高端精品茶,都要有清晰明確的香氣表現,它代表了茶款品質的好壞,並直接對應到香氣細膩度、層次與濃度。如果用音樂來比喻,樂章由不同樂器的高中低音共譜而成,不論聲音強弱,音準正確為首要條件,先有了正確音準,才能討論旋律。
- 香氣強度
輕輕地搖晃高腳杯,此時茶湯香氣便能夠清楚綻放,香氣大致分成強、中、弱的層級。
強:鼻子距離杯子15公分時,就能清楚感受到香氣。
中:鼻子在杯緣就清楚感受香氣。
弱:讓整個鼻子埋進杯子才能感受到香氣。
- 香氣種類
依據茶款產地與製作工序,可將香氣類型粗分成三大類型,如同葡萄酒的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的香氣分類。
原物料香氣為最輕盈的香氣類型,通常會在杯子最上緣的部分,為第一層。第二層香氣是成熟飽滿的香氣類型,在杯子中間的部分能清楚感受到。
熟成類型的香氣是第三層,屬於最厚重的香氣分子,通常落在杯子最底部。
原物料香氣:幾乎零成熟度的茶葉,經過輕發酵所呈現的香氣。類似水果還在綠色、黃色階段,或是花朵含苞待放、剛綻放時的香氣。
成熟香氣:高成熟度的茶葉,經過高度發酵後所呈現的香氣。類似水果在樹上成熟到橙紅色階段時,甜度變得飽滿、酸感降低,此時香氣以甜香系為主。花朵盛開後慢慢成熟到凋零前,花香甜感會到達最高峰。高成熟度所帶來的甜香,即為成熟類型香氣。
熟成香氣:以後天熟成工序做茶,利用高溫烘焙、陳年熟化就會產生熟成香氣。類似焦糖、木質調,或是像曬乾水果、龍眼乾、荔枝乾⋯等,都是熟成的香氣類型。
味覺評鑑
運用舌頭來判斷茶的「酸、甜、苦、鹹、鮮」五種味覺,這五個項目足以決定茶款的好壞,甚至能從中回溯茶款製作與種植時產生的風味變化。
- 甜度(Sweetness)
茶葉的生長環境直接影響甜度表現,日照充足的茶區裡生長的茶款甜度相對較高,環境寒冷的茶區裡生長的茶款酸度則較高;就跟水果的概念一樣,熱帶水果甜度飽滿,寒帶水果酸度明亮。除了氣候影響之外,甜度也是土地養分最直接的表現,茶園管理及茶樹健康狀況都良好時,茶款甜度一定既清爽又飽滿。另外,處於環境逆境時,茶葉的甜度也會隨之提高,東方美人茶與蜜香紅茶都是最好的例子。
甜度可以分成三個等級:低、中、高。茶的甜度無法像糖漿或水果般的甜膩,茶湯的甜大多指的是「甜香」。
低甜度:這類型的茶款也可稱之為微甜,茶葉在未發酵、未熟成的階段還是會帶有些微的清甜感。
中甜度:經過正常發酵的茶款,中度發酵使茶湯帶有黃色系水果或黃色花香的平衡甜度。
高甜度:茶葉生長過程中被小綠葉蟬叮咬、刻意晚摘,或經過高度發酵後再烘焙,此時的甜度極高。
- 酸度(Acidity)
茶湯酸度呼應茶葉生長環境與發酵製作溫度。但它不會像水果或葡萄酒那麼直接、強烈,得從兩頰、舌頭去嘗試感受。在舌面的刺激感有點類似青檸檬的尖銳酸感,刺激是輕微的,並且會讓唾液分泌,若唾液分泌越多,表示酸度越高。
另外也能從兩頰來感受酸度強弱,因為高甜度與高酸度通常會互相平衡、掩蓋,在甜度極高的情況下,舌面無法清楚感受到酸感,這時候就要靠兩頰來感受茶湯酸度,酸度使兩頰產生明顯酸感與生津,酸感強弱對應酸度。但是需要特別留意,茶湯酸度不能出現醋酸與乳酸的風味,如果出現的話,代表茶湯已經變質壞掉了。在此分成高、中、低酸度這三個級距:
高酸度:類似青葡萄、青蘋果、青檸檬⋯等青澀水果般的尖銳酸感。
中酸度:類似黃色、橙色調性水果的沉穩酸感。
低酸度:類似紅色、蜜餞果乾般熟成的酸度。
- 鮮味(umami)
在全世界能搭餐的飲品當中,茶與清酒是最足以呈現鮮味的飲品,鮮味就是umami(旨味/うまみ)是在酸甜苦鹹鮮中的「鮮味」,大部分料理都有鮮甜味,因此更容易跟料理搭配。例如:新鮮蔬菜、海鮮、昆布湯,這些都是鮮味的代表。
至於紅葡萄酒使用葡萄,經過高度成熟與發酵工序之後很難找到鮮味,呈現的是明亮飽滿的果酸甜美感。所以葡萄酒餐搭時,若遇到鮮味強烈的食材,反而容易引起反效果,可能帶出葡萄皮發酵後的鐵鏽味,並把果皮的澀味展現得更明顯,或出現發酵時的成熟酸味;因此在用餐體驗中會盡量避免以紅葡萄酒搭配高鮮味食物。
茶葉嫩採並且做好完整萎凋,確實抑制發酵溫度,就能將茶葉的鮮味清楚地表現出來,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玉露及煎茶,有著原物料本身飽滿的調性與鮮味,甚至像新鮮昆布湯一樣,擁有黏稠、圓潤的質地。而台灣的高山烏龍茶,在輕發酵、輕烘焙的狀態下,也會呈現類似蔬菜水果般新鮮脆甜的味道。這些風味搭配海鮮料理時,更能引出海鮮的鮮甜味,但相對地,如果食材不新鮮,也會把食物的缺點放大。風味品評時在此將鮮味分成三個等級:
輕:如同新鮮蔬菜與水果般的鮮甜味。
中:如同使用新鮮昆布熬煮而成的昆布湯。
重:如同濃郁的海鮮湯、蕈菇湯,帶有飽滿濃香甚至是乾香的鮮味。
- 茶體 (Body)
品飲葡萄酒時,常常會提到酒體(Body),而茶湯也有「茶體」。綜合茶湯風味在口中的重量就是「茶體」,也可以理解成液體的綜合密度。當密度越高時,在口中的重量越重,像是清湯、濃湯入口後的密度及重量就完全不同。
感受並且判斷茶體時,若只是單純品飲便無法定義茶款的好壞優劣,而是必須取得完整的沖泡參數,才能有效判斷茶款品質。如果兩支同樣沖泡參數的茶款,濃度同為1克:50毫升,品質優良的茶款必能萃取出較厚、密度較高的茶湯;相對較劣質的茶款,茶湯濃度及密度一定較為單薄。然而,一位精通沖泡參數的泡茶師,只要透過增加置茶量、調整沖泡濃度與萃取範圍,就能夠做到密度相同的茶體表現。判斷茶體時,記得確保是在相同濃度與條件下所萃取的茶湯。茶體分成三個強度:
輕:與水的重量相當,並不會感受到太多的厚度。
中:類似昆布、柴魚湯或蔬菜湯的重量,有一定風味的強度。
重:類似牛奶或濃湯飽滿的厚重飲品。
- 尾韻(Finish)
茶湯入口後,風味停留在口中、喉頭的綜合感受,分為長、中、短三個級距。通常,茶葉本身的質量好壞會直接影響尾韻,而沖泡濃度、手法、單寧萃取多寡也會影響餘韻。從廣義來看,品質越好則餘韻越長;若沖泡得越完整,餘韻也越長。在茶葉製作工序中,發酵度與後天熟成度同樣會影響到尾韻,可以分成:
短:先不論留在口中香氣的好壞,剛入口之後就沒有後續的餘韻。
中:入口後,口腔、上顎、喉頭的香氣停留時間大約20 秒左右。
長:香氣能夠持續1分鐘以上。
- 質地(Texture)
所謂的「質地」,正確來說是口腔內的觸覺感知。茶湯內含的果膠質、單寧、礦物質以及沖泡用水,這些要素都會直接影響質地表現,簡單分成三個大方向:
滑順(Smooth):茶湯質地就像羽絨、鵝毛、鵝絨般輕柔。
黏稠(Creamy):茶湯中的醣類物質含量高時,就會產生明顯的黏稠感,有點類似糖漿、油脂般的稠度。
粗澀(或稱單寧 Tannins):近似葡萄酒的單寧感,是植物受到日照所產生的纖維化。正確的澀感像吃完水果皮,會在口感留下明顯的植物纖維感,通常帶有木質調性的茶款就會出現清楚的植物纖維澀感。
- 綜合評價(OverAll)
練習以茶湯狀態來判斷品質優劣,在標準評鑑的萃取前提下,能確保萃取過程不會出現誤差,此時就能將品質判斷的重點放在茶湯本身,藉由茶湯表現來判讀茶葉狀態,同樣分成三個級距:
劣質:在茶湯風味中有明顯的缺陷,例如:水味、受潮味、菁味,這些都是不能出現的味道。
一般:不論主觀喜好,在風味尚無瑕疵,可以接受的茶款定義為一般。
非常好:風味完整、亮點突出、記憶點明顯,都定義為非常好。
用 Tasting note 建立茶款風味資料庫
綜合以上所有變因,在練習過程中使用 Tasting note,把所有會影響茶風味的關鍵要素記錄下來再理性分析,便能有系統、有邏輯地建立風味資料庫,進而梳理出一套品飲邏輯。練習品飲邏輯就如同學習語言,在記憶單字同時得先理解文法的大方向,思考該如何組成一段句子,經過長時間練習和比對,便能熟能生巧且運用自如。接下來,累積不同詞彙就是最累人的部分了,多喝多感受每一款茶,先不過度主觀定義,就能從中慢慢地歸納出自己的心得,並且運用在實際面操作。
利用 Tasting Note 來了解自己的風味喜好,就能更容易挑選到自己喜愛的茶款,同時也是和愛茶同好溝通的基礎。每次泡茶或喝茶時,趁機記錄每款茶的風味結構,甚至寫下每一沖的風味結構,就能拓寬自己的品飲經驗。
平時練習沖泡時,可以試著把某些條件固定下來,觀察及比較茶湯味道的差異,進而讓沖泡技術更精進。
延伸閱讀:為什麼需要建立品飲邏輯?
- 從視覺、嗅覺、味覺評鑑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