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松露也有在地化?(二):松露究竟是什麼東西?

要回答松露研究怎麼會在台灣開啟,得先從「林下經濟」說起。

為了在回復森林生態的同時也兼顧山農生計,農委會林務局提出「林下經濟」的策略,亦即,在森林裡進行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及相關產品採集加工和森林地景等利用。在經過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的研究後,在不影響上層主林木生長、下層林地不致裸露、可永續經營的條件下,透過栽植具有經濟價值的林地副產物,用生態、經濟、社會等較多元的角度經營山林。

林下養蜂、椴木香菇和木耳、金線蓮,是幾項常見的林下經濟作物。然而,除了這幾項作物之外,在山林遮蔽的樹蔭底下,撥開層層堆疊覆蓋的落葉,深咖啡色土壤裡面藏了另一種,在台灣我們可能意想不到、但早已投入十餘年研究的林下作物:松露。

團隊在土壤裡挖找松露。

松露在歐洲已經營三十多年,並發展為成熟產業外銷全球,成為法式料理餐盤中,擋不住鋒芒的昂貴食材。然而,這項充滿西洋色彩的食材,是如何在台灣這座熱帶小島上展開研究的?「臺灣松露之栽培與產業化研究」目前的計畫主持人、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傅春旭解釋,1987 年臺大森林系教授胡弘道,原本在南投東埔山區進行松茸研究,但卻意外地找到了「黑塊菌」,意即俗稱的「松露」。這一樁意外插曲,即為國內松露研究的第一筆記錄。

延伸閱讀 松露也有在地化?(一):餐桌上與泥土裡的松露

台灣蕈類失落的一大角:松露

原本要找松茸卻覓得松露,這些能夠生長在林木之間的「茸」、「菇」或「松露」,在學術上皆稱為「真菌」,而以地面作為分割線,一劃又分成了「地上真菌」與「地下真菌」兩個類別。

香菇、蘑菇、金針菇這些常見的蕈類為「地上真菌」,意即,從地面上就能看得見、並且能夠主動散播孢子繁殖的真菌;而「地下真菌」就是埋在地面之下,且不會主動散播孢子,往往需要透過第三者協助孢子傳播的真菌。例如,藏匿在土壤中,靠著散發氣味吸引動物吃下它,再透過動物排泄散播孢子,進而得以繁衍後代的「松露」就是「地下真菌」的其中一種。

傅春旭說明,對於「地上真菌」的研究有非常多,不過「地下真菌」國內卻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更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資料庫。他感嘆,「這是真菌裡面失落的一角,可是這一角啊,就是一大半。」這一嘆,也道出了松露研究跌撞的歷程。

團隊的研究參考資料之一:日本地下真菌圖鑑。

第一顆松露在 1987 年被發現,不過,在這之前國內並沒有相關的研究和紀錄可依循,再加上人力、資金等種種因素,松露研究便一直停滯不前,要一直等到 2014 年才開始慢慢地被填補起來。2014 年正值宜蘭「還農歸林」議題(註1),因松露經濟價值高,當時的林試所所長黃裕星提出「臺灣松露之栽培與產業化研究」計畫,於是,國內松露研究二十多年來的斷層因此銜接起來,傅春旭接下了延續松露發展的一棒。

傅春旭坦白地說,若單純只是要論「產業發展」的話,引進國外松露品種,把菌絲培植到國內的樹木上,這樣的方式在技術上來說當然沒有問題,更不用在島內上山下海、地毯式搜索到處挖松露。「不過這樣有什麼意義?而且很無聊啊對不對?」傅春旭抓抓頭髮、摸摸衣擺,一邊詢問研究室裡團隊的進度,一面在電話裡確認下個挖松露的地點和人力。對於這幾乎是從零開始的研究計畫,他的口吻卻輕鬆自若,既然前人已發現過本土松露品種,沒道理不發展屬於台灣自己的松露產業、建立台灣地下真菌的完整資料庫。

2019年三月,研究團隊正式發表了「深脈松露」,因其「台灣本土第一顆白松露」的抬頭響亮,國內的松露研究才開始慢慢被注意。不過,事實上,研究團隊已經在過去五年多的時間內,發現了八種不同的松露品種。

當時發表的「深脈松露」其成熟子實體;圖片提供:林試所。

以發表來說,松露可以被歸類「台灣新記錄種」和「世界新種」兩類。「台灣新記錄種」指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發現此品種,例如,火冠豆松露、緻密硬皮腹菌、涂氏腔塊菌這三個是研究團隊發現的「台灣新記錄種」;「世界新種」則是世界上沒有被發現與紀錄的新品種,也就是當地才有的、「本土」的概念,包含了,台灣腔塊菌、深脈松露、雲杉松露、小西氏松露、台東松露。

也就是說,在研究團隊發現的這八種松露品種當中,有五種是「只有台灣本土」才有的。

傅春旭笑笑地說:「哎唷,遇過太多人都說我們很傻啦!」面對許多「唱衰」,他依舊抓抓頭髮、摸摸衣擺,不特別做什麼回應,就按照著計畫執行,四處到松露可能出現的山林找,讓研究成績自己說話。

而計畫只是按表操課,潛入山林之中,比眼力、拚體力、靠記憶力仍不一定能有所斬獲的「挖松露」實錄,才是真正考驗意志與研究初衷的耐力賽。


註1:宜蘭大同鄉四季、南山地區生產高冷蔬菜有四、五十年之久,不過由於慣性農法水質汙染,而當地的農民從事勞動力種植蔬菜,也因為由盤商收購得不到最高經濟效益,宜蘭縣政府期望可以改變農耕方式,讓四南地區發展為精緻農業,降低蔬菜類的產量、提升花卉及茶的產量,並同時朝向有機發展。另外為了兼顧水土保持也提出了松露造林計畫,將高冷蔬菜區改種林木,藉由林木栽培松露,提升高經濟效益。


延伸閱讀 松露也有在地化?(一):餐桌上與泥土裡的松露

延伸閱讀 松露也有在地化?(三):越過逼近直角的山嶺挖松露

延伸閱讀 松露也有在地化?(四):找到了松露然後呢?

Avatar
Hsin Tuan 段雅馨

小時候被禁止的,長大後做起來一定特別好玩。我的是「吃」,但又發現這不僅是一種口腹之慾的滿足,更是對自我文化認同追尋的強烈渴望。愛吃的人會幸福,用吃找文化的人會胖吧。但因為是吃,就沒關係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