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專訪 / 陳穎《法式甜點學》:一頭栽進法式甜點的髮夾彎人生

走進書店,教你如何輕鬆簡易或是道地費工製作法式甜點的書籍零瑯滿目,從前只有粉色系少女般夢幻的馬卡龍,如今我們能說出檸檬塔、泡芙甚至聖多諾黑,台灣對於法式甜點的認識,似乎已經步入下一個階段。

在法國巴黎斐杭狄(Ferrandi)高等廚藝學校學甜點的陳穎今年重磅推出了新書《法式甜點學》,同樣擺放在飲食書籍類別,這本書沒有做甜點的食譜、小撇步這類執行層面的「揭秘」,在台灣人對法式甜點的輪廓漸漸明朗之際,陳穎要告訴你的是,法式甜點怎麼經過歷史演變至今、法式甜點的系統如何建構得有條有理,像鄭重介紹一位推心置腹的好友,《法式甜點學》掀開一層又一層的面紗,帶著我們好好的、認真的,認識什麼叫做「法式甜點」。

一頭栽進法式甜點的髮夾彎人生

如果要列一個台灣版的「懂法式甜點」排行榜,毫無質疑,陳穎絕對是榜單上面的前十名,不過深諳法式甜點、講述法式甜點擲地有聲的她卻坦言,其實一開始也茫然了許多年。陳穎在台灣讀台大商學院,行銷管理、商業行為都是她主要研讀的領域,然而在台大接觸到的都是結果產生後的數字分析,她很好奇,商業行為拿掉數字後,促使人類行動的動機究竟是什麼?於是她在2010年前往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攻讀社會學碩士。

照片提供:Ying C. 陳穎。

在荷蘭的住處有廚房能夠動手煮飯烘焙,再加上融入歐洲的生活習慣,陳穎發現自己對廚藝很有興趣,不過身邊完全沒有任何親戚朋友在相關產業,一直以來都是坐在電腦前用腦做研究,念廚藝?和她原本的生活幾乎是八竿子打不著,「而且不是說念完了就結束了,你一定要知道學完之後可以幹嘛,不然就只是把時間丟進去,出來之後還是一樣茫然。」面對這個人生大轉彎,陳穎在荷蘭花了兩年的時間思考,理清興趣要怎麼「不只是興趣」。

當時的她想,學廚藝的訓練繁複,得經過肉台、冷台、魚台還有處理蔬菜,而若是不待在廚房裡,開一間餐廳又實在難以想像,經過考量分析後,她認為甜點的未來藍圖相對來說容易想像,再加上自己喜歡「漂亮的東西」,於是她決定,先學甜點,再看之後它要帶我到哪裡去吧!

在碩士班畢業前夕,陳穎順利申請到了斐杭狄學院,她一頭栽進法式甜點的世界,也就沒有再回頭學廚藝,正式接觸法式甜點之後她確定:「那個就是我的東西。」

從技法到概念,由零開始學法式甜點

從零開始跳進法式甜點的「坑」,即便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陳穎說每走一步都還是會遇到各種之前完全沒想像過的困難。

例如,擠花的時候要控制好力道,施力方向也得時時留心,從「用腦」轉換到「動手」,手部肌肉的運用就是第一道難題;接著是加入「速度」的進階題,陳穎說她在甜點店實習時,每天早上六點半到九點半整整三個小時就要填滿六、七十個甚至近一百個泡芙餡,還得同步裝飾其他的小蛋糕,「我記得第一個禮拜實習結束後,我沒辦法用筷子吃飯、沒辦法刷牙,我的手完全無法握任何東西。」;障礙賽不只出現於甜點技巧上,因為同事們十五、六歲就已早早進入職場,年紀比陳穎小上許多,再加上當時語文能力有限,連要溝通想法或是遇到誤會要解釋都相當困難。不論外在的甜點技法或是內部的心理層次,都讓陳穎深感,「我的完美主義是需要妥協、被調整的。」

照片提供:日出出版。

馬步越紮越穩後,陳穎進入米其林一星旅館Saint James Paris實習,開始接觸更精緻的甜點,之後又到了Le Meurice 看見 Cedric Grolet的創作,那是她之前從未想過和見過的境界,她開拓嶄新的眼界,也開始意識到自己有「創作甜點」的慾望。「比方說,你在之前吃到這樣東西和那樣東西的搭配覺得可以,就有可能在做甜點的過程中加進去;或是某樣東西本來就存在你的味覺記憶裡,很自然地對它就有種親切感或回憶。」陳穎說,其實每個創作一定都含有某一部份的自己在裡頭,只是剛起步時沒有明白的意識,但成品出來之後,看到的人都能指認出「這個甜點是你做的」。問陳穎會怎麼形容自己的創作風格?回答問題總是嚴謹、語速高度運轉的她突然之間停頓了幾秒,微微害羞地笑說:「可能是比較纖細一點的東西吧。」

善於觀察與分析的她,看著 Cedric Grolet從傳統上只專注於甜點的主廚,到運用自媒體力量成為國際間深具影響力的「甜點明星」,對於「甜點」的職業想像也產生了新想法。從製作甜點到書寫甜點,陳穎的確走出了自己一條甜點之路,閱讀她的文字,正如她形容自己創作的甜點一樣,條理分明,也纖細優雅。

照片提供:日出出版。

台灣存在「法式甜點文化」或「自己獨有的甜點文化」嗎?

陳穎交出了《法式甜點學》,詳實闡釋了法式甜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免讓人好奇,在她多年的觀察裡,認為台灣也有甜點文化嗎?

面對這個問題,陳穎反問:「你覺得我們習慣飯後吃水果這也算是甜點嗎?」

台灣和歐洲的生活習慣相差甚遠,即便歐洲現在有些餐酒館也會把水果當餐後甜點,不過普遍來說,蛋糕、布丁、塔派等這一類「甜點」還是主流。陳穎認為在台灣水果是個很不一樣的存在,品質優良、種類豐富,那是歐洲沒辦法相比的,若是以「生活中常出現的東西」作為文化形成的依據的話,她認為台灣人飯後吃水果肯定也算是一種甜點文化。陳穎又舉了另一個經典例子輔助說明—珍珠奶茶,「珍珠奶茶對我來說也是甜點的一種啊!」「其實所謂的『台灣甜點文化』是兼容並蓄,甚至是有點混雜的狀態,跟什麼是台灣味、台灣料理是一樣的。」另外像是婚宴上有四喜糖、祭祀常用紅龜粿等傳統習俗裡的甜點,這也是台灣甜點文化的一部份,只是很多已被遺忘或漸漸消失了。

「說有或沒有都非常困難,但我覺得說沒有,那是太不公平了。」陳穎認為,法式甜點經過了許多過程才建構出清楚明朗的系統與流派,而台灣則是「尚在整理中,同志仍需一起努力」的階段,相比「身份明確」的法式甜點,要回答什麼是台灣甜點,無法言說,曖昧不明,都是正常的。

然而,她進一步拋出另一種角度思考:我們有需要變成像法式甜點那樣嗎?

「我覺得我們要接受的一點就是,台灣就是一個混雜的文化,你很難指出『只有那樣子的東西』才代表台灣,有很大的可能是,很多不同樣的東西它都可以同時代表台灣。」

有台灣魂的法式甜點

在梳理台灣味的行列之中,甜點界當然也不會缺席。陳穎說,不管是在口味、外型和結構上,通通都可以是重新詮釋法式甜點的途徑之一,而近年來台灣甜點界在重新詮釋「台灣法式甜點」的嘗試主要有兩個方向:「法式外表台灣魂」和「台灣外表法式魂」。

「法式外表台灣魂」是在既有的法式甜點裡面帶入台灣風土的味道,像是畬室巧克力、在欉紅、COFE的COTE茶巧克力、某某甜點的鐵觀音,都是運用台灣本土食材製作,呈現法式或歐式甜點的代表例子。而其實這樣的手法在一般法式甜點裡也相當常見,陳穎舉例,許多日本的甜點主廚將抹茶、柚子等日式食材融入其中,近幾年更風靡法式甜點界,連法國主廚也會運用這兩項食材。

而另一種「台灣外表法式魂」則是用法式甜點的技法表現出台灣意象。例如菓實日做成紅龜粿、台灣島嶼形狀的慕斯蛋糕,它的長相很台灣,但是內容是很正統的法式甜點,陳穎以五感體驗來形容,「你看到的樣子和吃進去的感覺中間會有落差感,而我覺得那個落差感是非常有趣的。」

菓實日紅龜粿慕斯蛋糕;照片提供:Ying C. 陳穎。
照片提供:Ying C. 陳穎。

甜點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份了

從興趣開始研究甜點,到現在甜點成為了陳穎的工作,她笑說:「很容易就不小心職業病了。」

職業病帶來的後遺症五花八門,像是,因為大部分「都吃過了」,所以不會有「特別想再買什麼吃」的動機;或是和朋友出去喝個下午茶,也會因為觀察甜點外型優劣與否而陷入選擇障礙;甚至只是想隨手買個麵包當隔日早餐,麵包一拿出來內心就有謎之音說:是不是好像應該拍一下照?拍完了麵包外型之後,聲音又會突然響起:是不是應該拍一下剖面?切開麵包,拍好剖面,結果就莫名其妙地開始寫起描述,進入工作模式。「很難不帶專業眼光去看待啦,它(甜點)就是我生活的一部份了。」陳穎說。

照片提供:日出出版。

不過這般「甜蜜的負荷」卻完全沒有讓陳穎喪失品嚐甜點的樂趣,講到甜點文化時,她理性分析、鏗鏘有力,談論起私心最愛的甜點—泡芙,她用極為柔軟、具有感染力的口吻形容,「它外層有一點酥脆可又具有軟綿麵皮,中間夾藏著柔滑內餡,」好像是種療癒,也可能是基於某種懷舊,究竟為什麼對泡芙情有獨鍾?陳穎思考了許久:「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欸!就是很有樂趣啊!」

訪談當天陳穎分項選擇甜點不踩雷的指南,去咖啡店就選咖啡店容易製作的簡單甜點,像是戚風蛋糕、磅蛋糕和起司蛋糕,都是相較容易、較不會出錯的品項。「某一次和朋友到咖啡廳,不怕死地點了檸檬塔和千層派,結果,就是慘不忍睹。」家常簡易在社區轉角街口就能給人小確幸,更往上一層的法式甜點,到專門店一探究竟,才能認真品嚐、深刻體會到法式甜點的玄妙。

對於陳穎來說,甜點帶給她的樂趣沒有停止的那一天。《法式甜點學》是她正式跨出去和大眾接觸的第一步,從製作甜點到書寫甜點,只是媒介不同,陳穎想表達的想法仍舊不變,她說法式甜點是相當視覺化的,未來她希望用更活潑的影音方式,告訴大家更多關於法式甜點這位親密朋友的一切。

Avatar
Hsin Tuan 段雅馨

小時候被禁止的,長大後做起來一定特別好玩。我的是「吃」,但又發現這不僅是一種口腹之慾的滿足,更是對自我文化認同追尋的強烈渴望。愛吃的人會幸福,用吃找文化的人會胖吧。但因為是吃,就沒關係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