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Liz 專欄 / 從餐飲看國力——4年500顆米其林星星,可能嗎?

新任經濟部部長郭智輝,日前舉辦媒體茶敘,公布接下來的經濟政策走向,其中引人好奇的是,經濟部盼輔導國內具潛力或引進國外星級餐廳,4年達成米其林500顆星。

4 年、500 顆星,閃瞎眼的 KPI,是怎麼估算出來的?

依據經濟部的說法,台灣已累積241顆米其林星,不過這數字似乎對不上。查詢米其林官網,台灣目前登上《米其林指南》,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四個城市的所有店家中,一星、二星、三星的加總數量是 53 顆,就算加上綠星也才 59 顆;星級餐廳(不含綠星)的數量是 42 間,所有類別的店家總數則是 356 間。

4 年後 500 顆星,若是指 500 間上榜餐廳,成功在望;若是指星級餐廳的星星總和,難以如願。我們不妨算一下日本的星星數量:這個餐飲超強國、全世界最多米其林星星的地方,目前閃爍著幾顆星星?答案是 534 顆。

先不論這是否為新官上任畫大餅。將餐飲產業明確置入首次政策溝通中,且與 AI、半導體產業相提並論,已是創舉,餐飲相關人士都瞪大眼睛。

然而,我更好奇的是,郭智輝部長為何會有如此想法?

2023 台灣米其林頒獎典禮;圖片來源: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官方提供

愛吃又怕死的經濟部部長

在 Google 搜尋欄鍵入「郭智輝 米其林」,會得到一新聞標題:「郭智輝闖鮮食業 8 年內擬推 300 家米其林」,中央社 2017 年的報導。鮮食業?2017 年?再請教谷歌大神,郭部長開的是哪家鮮食業?

答案是,安永鮮物!

原來,安永鮮物是崇越科技的關係企業,由郭部長在 2012 年創辦。

這真是大好消息!郭智輝在成為經濟部部長之前,就是一位從基層食材關心飲食產業與生活品質的企業家!而在 2017 年,中央社那則報導中,郭智輝不僅笑稱自己「愛吃又怕死」,並且宣示:「設定在 2025 年,8 年內幫台灣建立 300 家米其林星級餐廳,為這些餐廳架構完整的當地安心食材。」

7 年前,台灣尚無米其林評鑑;如今,吃米其林已是台灣人稀鬆平常的娛樂休閒。我不清楚安永鮮物有無達成「8 年內幫台灣建立 300 家米其林星級餐廳安心食材」的目標,但我完全明白了,郭部長在政策溝通裡特別提及米其林與星星數量,其來有自。

經濟部長郭智輝上任(2024 年 4 月 14 日),盼能輔導國內具潛力或引進國外星級餐廳,4 年達成米其林 500 顆星。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讓台灣成為世界上最宜居的地方

現階段政府並無釋出「4 年 500 顆星」的具體措施。不過,《年代向錢看》日前一則專訪中,郭部長已透露其願景,我認為是畫面頗美的一幅藍圖:

「我訂立了台灣的內需市場規劃,除了台灣以外,我們必須把日本、韓國、菲律賓和越南都加進來。每隔兩三天就會有人來台灣,品嘗台灣美食,體驗台灣的美容服務,甚至進行一些微整形手術,因為台灣的這些技術非常厲害。有些人甚至會變得更漂亮。我半開玩笑地和這些專業人士說,台灣的技術如此厲害,甚至可能會讓出關後的護照照片認不出來。

對我們來說,未來我們要讓更多人認識台灣,讓對台灣有期待的人能夠快速地來到台灣,重點是讓他們的生命更有意義,可能來一次就變得更漂亮、更年輕、更有活力。所以,對於台灣來說,未來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的地方。世界上最有錢的壯年者,六十歲左右的那些人,也會來台灣度假、享受生活,這是我的理想。

如果透過一步步的努力,我們做的是高端的服務。我告訴我的商業署和國貿署同事,我們必須協助台灣的餐廳達到米其林等級。如果有一天,台灣有 1000 顆米其林星星的餐廳,無論是台灣美食還是亞洲美食,都能在台灣品嘗到。亞洲各地的人來台灣,也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這是一站式的服務。他們來台灣後,變得更漂亮,更愛上台灣,最終可能會選擇定居台灣。

這樣的做法可以提升台灣的服務品質。如果我們只針對一般的消費者,附加價值是不高的,但如果服務高端客人,只要提升服務品質,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報酬。因此,我們也要改善目前的低階服務工作,現在很多服務業因為薪資偏低而缺人。如果能將薪資提升到 5 萬以上,就能吸引更多人。

未來,我們不僅要吸引高端人才來台灣,還要讓台灣變成適合居住的國家,改變人口結構,減輕基層服務業的壓力。」

經濟部長郭智輝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未來,我們不僅要吸引高端人才來台灣,還要讓台灣變成適合居住的國家,改變人口結構,減輕基層服務業的壓力。」圖片來源:經濟部官方網站

更好的生活,回歸日常

發現了嗎?郭部長雖然為餐飲業畫重點,卻不是單次揮棒,而是著眼於台灣整體產業與生活水準的上下游供應鏈,盼能擊出全壘打。

我認為星星的數量並不是重點,那是一種易於溝通的話術。如果政府接下來能營造出利於民間經商的環境,讓想摘星的餐廳,或者想引進國外星級餐廳的業者,在資金取得、空間取得、人才招募等等要件上提供協助,自是行業之福。

不過,依我淺見,這必須在有意識地引進外來的人與錢後,部長希望的產業升級才有可能發生。事實上這也是他在專訪中強調的觀念。

同時間,缺工的問題沒有消失。中高齡就業能否推進?外籍人力能否更加開放?都是擺在眼前卻未能具體落實的解決方案。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與體感,台灣的高端餐飲消費,如果只靠台灣本地人的內需,已經飽和許多。固然疫情中許多台商回台投資與居住,導致一波餐飲漲價紅利,在疫後此刻,許多本地 fine dining 客群,對於是否物有所值、是否獲得專業款待、是否消費得「開心」,是有許多怨言的。

我與不只一位外籍主廚的談話也饒富興味。似乎有一種看法是,台灣的米其林星星太好拿了?不只餐價,星星數量也通膨了嗎?

若回歸數據討論,我們來比較日本與台灣每千人所能享受的米其林上榜餐廳數量,日本是 0.00413633,台灣是 0.00182609,日本現時仍是台灣的 2.26 倍。那麼,台灣或許仍有增加米其林餐廳總數的潛力。

不過,在物有所值這點,仍須努力。並且,仍須具體比較幾個餐飲領先國與亞洲鄰國,在 GDP、物價水準與米其林星級餐廳訂價的異同。今天篇幅不夠,或許留待日後與大家討論。

而我認為,接下來將出現的需求缺口,是中階餐飲。是 fine dining 以下、小吃未滿,可以經常光顧、輕鬆又有水準的,餐酒館、居酒屋、炒菜店、定食店。二十年前西方曾有「bistronomy」的概念,這在十年前也被 RAW 與其他餐廳引進台灣,但後來越走越高端,一點也不日常。廚藝稍好的,在疫情中被捧上天,成為媲美 fine dining 的預約困難店,是台灣餐飲業的畸形現象。

台灣 fine dining 在奔馳十年後,固然還有成長空間,或許也可從雲端降落,接點地氣。那將會是另一次消費升級:人們願意多花一點錢,吃到食材優質、烹調用心、搭配有創意、環境有質感的好菜,而這樣的地方尋常可見,想喝一杯的時候,不想煮飯的時候,就去。

那必然是高端已發展成熟後,回頭帶動日常的結果。

相信那時候的台灣會更加宜居。

延伸閱讀:

Liz Kao 高琹雯
Liz Kao 高琹雯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一度以為自己會在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終老,卻發現自己的專長在於「吃」-尋吃、品吃、寫吃,熱衷於一切與飲食相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