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Liz 專欄 / 疫情下餐飲業可能的走向

5月15日雙北升至第三級警戒後,多數人的高度自律,讓二城進入類封閉的狀態。人們可以出門,但非必要不出門,政府把責任攤到我們身上,我們牢牢扛起,同島一命。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少聚會、少外出,力行防疫新生活,信義區一反常態,人煙稀少宛如空城。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影

一些餐廳自主休業,一些餐廳加強防疫,另一些餐廳展開外帶外送方案。

許多餐飲業者做了勇敢的決定。

我們很多人都希望,在這段黃金期間盡量自肅,盡快壓平傳播曲線,使疫情不至惡化到強制封城、反覆循環的地步。國外都演給我們看了。短痛不止,若發展成長痛,才真正會傷害餐飲業;此刻自肅,才是保全我們喜愛的餐廳的方法。

先說,今年不比去年,相比疫情初起時的一片未知,我們爭取到一年多的正常生活,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我們等到了疫苗,隧道盡頭有光亮。

但,如果民眾的共識,仍不足以控制疫情;如果在疫苗普及前、社區病毒清零前,我們真走到第四級警戒,政府真必須收緊對餐飲業的規範,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餐廳營業限制舉例

參考國外過去一年的情況,我做個簡單整理:

(一)餐廳禁止內用,只供外帶。

(二)餐廳可以內用,但限制客容量。

  • 以香港為例:顧客人數上限為通常座位數目上限的50%。
  • 美國各州也有25%、50%、75%不等的規定,視疫情滾動。

(三)餐廳可以內用,但限制每桌人數與宴會人數。

  • 以香港為例:一桌只限2人或4人,宴會人數只限20人或40人,視疫情是否緊張而定。

(四)餐廳可以內用,但有營業時間的限制。

  • 以香港為例:晚間營業的截止時間是18:00或22:00或24:00,視疫情是否緊張而定。

(五)餐廳不能開放室內用餐,但可以開放室外用餐。

  • 如果餐廳沒有室外空間可以使用?美國有幾個城市(紐約、奧瑞岡、舊金山等等),政府有開放某些道路、廣場、公園等等公共空間,供餐廳業者登記使用。

(六)以上幾種限制,都可能視疫情混用。

(七)疫苗護照?

  • 英國政府以「Covid Status Certification」稱之,仍在研議中。5月17日第三階段解封、重啟餐廳室內營業,還不需要疫苗護照。
  • 香港依疫苗施打狀況,將用餐限制分為四類:
    • A類:食肆不採取防疫措施 堂食至傍晚6時,每枱最多2人,容納人數為上限之50%,宴會上限為20人。
    • B類:食肆員工每14日接受檢測,顧客使用「安心出行」或登記資料 堂食至晚上10時,每枱最多4人,容納人數為上限之50%,宴會上限為20人。
    • C類:所有食肆員工均已接種一劑疫苗,顧客必須使用「安心出行」 堂食至凌晨12時,每枱最多6人,容納人數為上限之50%,宴會上限為20人。
    • D類:所有食肆員工均已接種兩劑疫苗,顧客必須至少接種一劑疫苗,同時必須使用「安心出行」 堂食至凌晨2時,每枱最多6人,容納人數為上限之75%,宴會上限為100人。

業者因應措施舉例

假設餐廳被禁止內用,必須改變營業模式,又有哪些做法可以參考?

(一)外帶外送

餐廳用原本的內用設定做外帶外送是否合適?這是商業模式的問題,答案通常是不,成本結構要重新計算,但因為不得已,需要獲得收入,仍是一個選項。去年已經有很多針對外送平台高額抽成的討論,後來也有餐廳業者選擇跟雲端廚房合作,但實際上能獲得的收入仍是杯水車薪,必須重新檢討。目前疫情上升中,我也看見有業者表示媒合外送員有困難,如果能把員工轉換為外送員,也是一個作法。

美國芝加哥米其林三星餐廳 Alinea 與訂位系統 Tock 合推外帶餐點,至今仍是 fine dining 餐廳疫情中轉型的經典事例。

延伸閱讀:Liz 專欄 / 疫情當前,Fine Dining餐廳也要做外賣嗎?

(二)餐點訂閱制

送餐也可以做訂閱制,可以是週訂閱,讓消費者可以預先安排一週的餐食;也可以是繳月費,再讓消費者每次訂購都有折扣。

(三)賣商品

餐廳有什麼商品可以拿來賣?食譜書、圍裙、醬料、調理包?在疫情中設立自家購物網站的餐廳,例如世界50最佳餐廳之一的 Hisa Franko 去年開了「Wine Shop」,上頭販售葡萄酒、起司、甜點、果醬;義大利名廚 Massimo Bottura 也剛開設一線上商店,販售調理包、醬料、甜點、酒。

國外甚至出現為餐廳或主廚客製商品或課程的 SAAS 平台(restore. biz),希望為餐飲業者帶來更多元化的收入。

Hisa Franko 線上商店;圖片來源:Hisa Franko Online Shop

(四)做 pop-up

Pop-up 可以和原本的餐廳概念完全不同,可以重新計算成本,尤其適用於 fine dining 餐廳,例如 Noma 去年做漢堡 pop-up,後來真的開了漢堡店「POPL」。疫情中,人們想吃舒心的、方便的、適合和家人享用的餐點,這是餐廳可以思考的方向。

(五)轉做公益服務

例如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 Eleven Madison Park,去年就與美國飲食非營利組織 Rethink Food合作,為醫院工作人員與老人照護組織「Citymeals on Wheels」的老人家提供餐點,這項計畫由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與餐廳訂位網站 Resy 共同贊助。這項企劃開張的第二天,Daniel Humm 就供應了2000份餐點。今年,這項企劃更進化為餐車- Eleven Madison Truck  ,在 Bronx 與 Brooklyn 二區每日發送2000份餐點。

延伸閱讀:Podcast 美食關鍵詞 EP81 餐飲週報:Eleven Madison Park 將成為全世界唯一僅供應純素菜單的米其林三星餐廳

(六)直接關門

當然,如果以上方案都不適合你,止血的作法就是,先把餐廳關起來。

如果台灣疫情果真發展到必須禁止餐廳內用,「重啟營業」(reopen)就會變成關鍵字。我們當然不希望惡化到那地步。到底會不會走到那天,就看這二週疫情能否得到控制了。

延伸閱讀:Podcast 美食關鍵詞 EP83 餐飲週報:台灣疫情遽升,餐飲業接下來可能的發展?

Liz Kao 高琹雯
Liz Kao 高琹雯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一度以為自己會在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終老,卻發現自己的專長在於「吃」-尋吃、品吃、寫吃,熱衷於一切與飲食相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