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W 第三度舉辦青森週,投影螢幕即時連線,青森縣知事三村申吾的誇張笑聲與蘋果衣衫躍然眼前,感覺親切。江振誠主廚照例在旁哈哈大笑。
時間倒回2019年,三村申吾本人率領青森縣府訪台宣傳;為了餐會取材,江振誠主廚與太太 Pam 也事前飛往青森踏查體驗,我有幸作為採訪者隨行。肉身移動的距離,恰是疫前疫後的分界,回想那趟充實又好玩的旅程,恍若隔世。
疫後這二年,RAW 辦青森週,都只能隔空策劃。江振誠今年再度「線上視察」,給青森縣府帶著走訪青森縣內津輕、下北、南部三地區的在地小吃,用眼睛吃一圈後,發現,青森小吃與台灣小吃竟「若合符節」,互有共通或似曾相識的地方還不少。不同的飲食文化,得出趨同的作法或風味,江振誠希望藉由這樣的聯想,讓台灣的客人感受青森。
他舉出以下的「青森 v. 台灣」:
- 阿房宮菊佐核桃醬 v. 蒜味芝麻醬
- 草莓煮海膽清湯 v. 苦瓜排骨蛤蜊湯
- 炸花枝餅 v. 炸花枝丸
- 甘煮什蔬 v. 蜜蕃薯
- 鯡魚飯壽司 v. 飛魚干
- 三角蕎麥麵 v. 台南魚麵
- 嫩昆布飯糰 v. 台灣炕肉
- 雞卵 v. 鹹湯圓
也就在前後對照中,你會明白,南部地區盛產大黃菊花「阿房宮菊」,新鮮花瓣調入核桃醬就是爽口的沙拉;「草莓煮」意指滿滿青森海膽與干貝和昆布高湯做成的海鮮清湯,展現青森海產之豐饒與豪邁;古時蕎麥麵糰製成麵條賣給富人和藩主後,剩下的邊邊角角則切成三角形,便宜賣給平民百姓,成為「三角蕎麥麵」。
台灣小吃的內涵又是如何呢?江振誠特別邀請葉怡蘭老師同台講解,給我們紮紮實實上了一堂小吃文化課。就地取材、保存糧食、廢料利用,二地小吃誕生的緣由,相去不遠。
不能出國,也能品嚐青森。我很喜歡一道「炸花枝餅」,在津輕地區就有將花枝、透抽的頭鬚邊料再利用,切丁做成炸花枝餅的習慣,加點胡椒鹽,嚐起來就像台灣的炸花枝丸!江振誠就做小巧的炸花枝餅,另用鮑魚肝、鮑魚唇做燉飯,炸花枝餅的鮮甜結合燉飯的鮮醇,非常合拍,同樣臨海的二地人民都能欣賞。
「甘煮什蔬」則很優雅。昔時糖在青森是奢侈的調味品,只有富人才買得起,後來糖普及後,根莖蔬菜煮得甜成為慣習。江振誠因此聯想到蜜地瓜,再由根莖蔬菜聯想到法國菊芋,造就這道串連台、日、法的甘煮什蔬:帶有炭香的菊芋,連同胡蘿蔔、蒟蒻、地瓜、櫛瓜花等等蔬菜,以甜帶酸的醬汁煮到入味,另搭佐水煮鴨肝與鴨肝油,就很有 RAW 的現代法菜風格。
「三角蕎麥麵」是我的第一名。江振誠仿照青森南部地區做三角蕎麥麵,另結合台灣南部的魚麵,竟也是三角形。原來他在高雄旗津發現一家「三角魚麵」,迥異於大多數台南魚麵,連葉怡蘭老師也驚訝!魚漿做成的三角魚麵,QQ甜甜,和三角蕎麥麵交替著吃,口感有變化;搭配的醬汁則很美,奶油醬汁點綴蒜泥、白味增、金山寺味噌,油脂、香氣、甘甜、鮮鹹兼備,好吃得分,黑松露更錦上添花。
「嫩昆布飯糰」是以一年以下的「若生昆布」製成,薄如紗紙,包覆白飯後形似刈包,江振誠因此聯想到台灣刈包裡夾著的一塊炕肉。他以日本和牛取代豬肉,低溫燉煮24小時,再淋上焦糖、魚露、老抽做成的醬汁,還真像滷透的炕肉,搭配素樸的嫩昆布飯糰,頗能解膩。
吃完這餐,想念青森。還想去弘前公園賞櫻,看一看奧入瀨溪的楓紅,摸一摸八甲田山的皚皚白雪。心願先放在心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