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時間:民國七〇年代前期。場景:師大夜市。
販售舊日文雜誌的攤子邊,經常站著一個綁馬尾的小學生,笑起來只露出上排牙齒,約 8 顆的範圍。她有意識的盡量避免下排牙齒被人瞧見,她不喜歡牙齒不整齊,卻很愛眼前一落落很不整齊的舊日雜。
non-
這小孩從小就挑飯,很顧人怨的那種,飯若煮得不對,像是米飯表層風化結疤,或是軟糊失去自我,又或是盛飯的人老愛拿飯瓢猛力往碗邊一刷而留下了不明不白,全會被她退貨、無法動筷。那本日雜,讓她知道這世界原來有人懂她,她衷心感激。
之二。時間:民國七〇年代後期。場景:某舊公寓二樓。
這孩子長大了,準備升國中,喜歡摸摸弄弄剪剪貼貼她悉心蒐集的食譜,也喜歡窩在房間看料理類的漫畫。
那本漫畫裡的情節是這樣展開的:
一對父女冷戰數年不曾對話,沒人拉得下臉先跨出一步,故事的轉折點就在主廚的那道料理。菜餚一入口,面對面坐在餐廳裡的父女倆,彷如親見神蹟,淚水悠悠落下,舌上溫度軟化心中硬度,父女隨即相擁而泣、前嫌盡釋。
女孩看著漫畫,也跟著劇中人眼眶濕潤、抽抽噎噎哭了起來。傻呢!只不過是虛構情節,卻在她心裡升起清晰而燦爛的光,照亮了未來的路。女孩明白,那劇情雖誇張但並不假,她發了一個願,要在未來開設一間預約制餐廳,僅兩人座位,透過和客人之間的訪談,依他們用餐的目的與喜好來決定菜單。
之三。時間:民國八〇年代中後期。場景:法國普羅旺斯的某家小餐廳。
女孩一轉眼讀大學了,某年暑假有個機會去法國自助旅行,來到普羅旺斯。只不過是嘗了法式長棍麵包蘸橄欖油而已,那口特級初榨橄欖油的豐厚多變,卻讓她久久不能自已,「木質、果味、香料、堅果、青草」,她不敢相信竟能用這些美麗的字眼來形容「油」。那刻,她決定要透過飲食及味覺來努力認識這個世界,太過迷人,探索不盡。
女孩不知道,自己後來會在生活雜誌工作,旅行成為日常。當她在日本新潟吃到那碗越光米時,心領神會,因為自己從小就準備好與它相遇了,她感謝那些願意好好種出這支米、好好煮出這碗飯的許多雙手。
女孩也不知道,她生命中會真的出現兩位固定吃她料理的客人,大的小的喜歡的口味不太一樣,她的餐廳以家庭形式開張了,她衷心願意為他們與更多的家人朋友而烹,為自己和他們寫下更多餐桌上的生活生命故事。
如果真要她下個「如何愛上吃」的結論,她會想了想這麼回答:「是因為歡欣吧。」好好吃飯能帶來身體的歡欣、土地的歡欣,還有共餐的歡欣,女孩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來支持實現她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