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Liz 專欄/咖啡可以用吃的?台灣食材狂熱者顧瑋與她的奇想「 COFE 喫咖啡吧」

文、圖/Liz Kao 高琹雯

有人稱她為台灣食材探險家,有人稱她為找米獵人。誇張一點的,說她是台灣食材狂熱者,追逐節氣的野地女王。

彷彿她有好幾個分身,事實上是好幾個分身都不夠用。她總是風塵僕僕,總是在一場與下一場之間趕忙,不是來去如風,而是奮力地把自己傳送到相約的人身邊,誠懇地履行約定。

她是顧瑋。

若要為顧瑋安一個頭銜,稱她為「食物連續創業者」最貼切。可不是嗎?今年她「再度」創業,催生出 「COFE」這支產品與品牌,而這已經是她第七個創業項目,自「在欉紅」起算的十週年。

我與顧瑋相約在「COFE 華山快閃店」,她照例招呼東招呼西,一會兒端出神祕的蛋黃酥,一會兒執起水壺沖咖啡。你可能有所不知,顧瑋曾經當過「湛盧咖啡」興安店的吧台手,那是她踏入飲食圈的起點,也是她發現自己不適合當咖啡師的轉捩點。

「我人生中難得有一段非常認真做什麼事情都失敗的日子,不出國念書就是想當 barista,結果竟然當不了 barista!」她說起來咬牙切齒。命運卻只是繞圈圈,就這樣連續創業十年,孕育出「台灣好食」、「土生土長」、「米通信」、「泔 米食堂」等等飲食項目後,顧瑋又回頭做咖啡。

COFE 是顧瑋浸淫台灣食材界、吸收台灣精品咖啡風潮的養分後,集大成的作品。

可可與咖啡的換位

COFE 是什麼?單就字義而言,COFE 是可可(cocoa)與咖啡(coffee)的結合。就是可可咖啡嗎?事情沒這麼單純。

看起來像巧克力 bar,嚐起來是咖啡。不是咖啡口味的巧克力,而是,喫的咖啡。

咖啡不是拿來喝的!而是像巧克力一樣,可以掰開,會溶在指尖,必須用舌頭舔一舔,入口含一含,咀嚼幾下,才能攝取。咖啡與巧克力於是進行了換位,一般觀念裡的咖啡是飲品、巧克力是食物,就此出現新的詮釋。

看起來像巧克力,其實是咖啡!

怎麼想到這個換位?

顧瑋說,起初是因為 2016 年幫《端傳媒》寫的一篇可可的文章,那一次她陪同食品進口商「苗林行」與代表法國精品巧克力品牌「歐貝拉」(Chocolaterie de l’Opera)來台交流講習的巧克力工藝師 Frédéric Hawecker,去屏東可可產地參訪,因此有機會比較法國精品巧克力的製程與屏東當地可可豆的處理。她發現,歐貝拉認定的巧克力風味組成,除了品種、發酵,烘焙也是一大關鍵。

「你把烘焙風味放進來,就發現可可跟咖啡很像。」是啊,咖啡不是有各種烘焙度嗎?「以產區來講,巧克力 bean to bar 的概念,跟第三波精品咖啡產區浪潮的概念太相似,我就在那個時刻發現對應性。」

先不談品種與風土,要做出好的巧克力,顧瑋認為對台灣來說,烘焙根本不是問題:「我們就是從烘焙起家的,台灣有一堆自烘店以後開啟了精品咖啡的市場。把烘咖啡的 know-how,轉化對應到烘可可,烘焙對台灣人一點都不難。」

當時顧瑋卻沒有馬上想到「換位」,也不認為自己有生產 bean to bar 巧克力的條件。她當時著手去做的,是台灣可可脂。她的其中一個創業項目「土生土長」,招牌商品就是榨油,她發現絕大部分的市售可可脂沒有味道,而她請「本草堂」低溫冷壓榨出來的台灣可可脂是有味道的,做出了產品差異性,也是她當時認為能夠為台灣可可做到的實驗。

然後某一天,就像被閃電擊中一樣:如果把巧克力的可可換成咖啡呢?

Bean to bar 巧克力的成份不外乎是可可豆、可可脂與糖,把可可豆置換成咖啡豆,就是 COFE。

顧瑋興奮極了!

這個概念,一旦理解就不難,無中生有才不簡單。懂咖啡的人未必懂巧克力,懂巧克力的人未必懂咖啡,顧瑋剛好涉獵二者,又長期跑產地、開發食品,天生的直覺加上實戰的經驗,讓她靈光乍現。

「從後製到烘焙,咖啡跟可可就有對應性。品味也確實有對應性,原本只是以為咖啡有可可味、可可有咖啡味,可是當你今天慢慢去理解、回推到製程,發酵的管理、烘乾的管理、水份的管理,就會發現這些風味都其來有自,之所以有風味的對應性是因為製程走類似途徑,也因為這樣,換位就會成立,邏輯就會通用。」

COFE 華山快閃店也有供應喝的咖啡,這是南投向陽莊園的淺焙日曬豆

COFE 更能表現精品咖啡的品味

沒想到,顧瑋不是第一個發想「喫的咖啡」的人。

COFE 產品開發完成,臉書公布訊息後,親友陸續通報顧瑋,原來國外已有類似競品:拉脫維亞的「Coffee Pixels」、法國的「Carre de Café」、夏威夷的「The Edible Coffee Bar」。更有意思的是,她找來一起製作 COFE 的夥伴,「在欉紅」與「九日風」的主廚楊豐旭,聽聞她的想法後,第一時間的反應竟然是:「我老闆(林哲豪)也講過類似的事情耶……。」

不行!這麼棒的概念不能放棄!顧瑋與九日風達成共同開發的協議,大家一起把 COFE 做好。至於與國外競品的差異,顧瑋認為,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COFE 強調精品咖啡的「品味」,是品嚐咖啡風味的全新型態。

國外競品只停留在「把咖啡從喝的變成吃的」,口味不外乎區分「黑咖啡」或「加牛奶」,且強調「提神」與「攝取咖啡因更方便」。

COFE 則是從「品味」下手,貼合「第三波咖啡浪潮」的精神,講究咖啡的品種、產地、處理法與烘焙技巧,鑽研不同豆子的不同風土與風味。這樣與「喝咖啡」有何差別?差別可大了!因為相較於沖泡咖啡的「水萃法」,讓咖啡粉與可可脂融合而成的 COFE,其實是一種「油萃法」,把咖啡的味道萃取到可可脂裡頭。水是一種極性溶劑,油則是非極性溶劑,很多香氣分子溶於非極性而不是極性,所以油萃理論上可保留更多香氣。

「香氣」正是 COFE 表現咖啡風味的關鍵,也是 COFE 迥異於巧克力的重點。

顧瑋解釋得很清楚:「咖啡之所以這麼瘋靡全世界,而不是飲用的巧克力,就在於香氣。COFE bar 吃起來確實像精品巧克力,可是它的香氣非常顯著,不熟巧克力或不熟咖啡的人,去聞就會明確地發現,香氣這件事是巧克力沒有的,這就是為什麼咖啡作為為飲料作物會這麼受歡迎。以產品的核心差異而言,跟巧克力最大的不同絕對是香氣。」

那麼,相較於水萃法的咖啡飲品,COFE 以油萃法保留更多咖啡的香氣,表現更豐富芬郁的咖啡風味,豈不是更好品嚐咖啡的載體?

COFE 製作的關鍵職人1-Bean to Bar 製作

COFE 的概念由顧瑋發想,COFE 的製作則仰賴職人。人稱 Danny 的「九日風」主廚楊豐旭,原本專精 bean to bar 巧克力的製作,在顧瑋的邀約下,投入 COFE 的研發與生產。

楊豐旭帶我走進九日風的廚房,一一解說 COFE 的製程:

  1. 磨粉:烘焙好的咖啡豆,用磨豆機磨成粉。
  2. 精煉:咖啡粉與可可脂、冰糖一起在精煉機(concher)裡進行精煉,融合成咖啡與可可脂的漿液。
  3. 調溫:可可脂凝固時有一個完美的結晶點,必須先升溫破壞所有結晶,再降溫使 beta 結晶產生。
  4. 入模。
正在進行調溫的楊豐旭
精煉機長這樣
精煉機內部的磨臼

回想去年十二月第一次試做 COFE 的情景,楊豐旭直嚷嚷「大失敗」、「超難吃」,臉都皺在一起。出了什麼差錯?顧瑋認為是精煉的時間不夠久,楊豐旭拉長精煉的時間才初步過關─咖啡粉與可可脂才真正融合,也才是油萃。

以「腦子裡的咖啡人」來看 COFE 製作,楊豐旭表示,不同產區、烘焙法、烘焙師的咖啡豆,製作出來的 COFE 味道差異頗大,而他認為烘焙度要比較淺,風味才出得來。他也說「處理法的差異,在 COFE 會被放大」,譬如蜜處理的豆子甜感比較重,就會下修糖的比例。

與製作巧克力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豐旭說,COFE 的調溫比巧克力辛苦許多,因為 COFE 比較接近白巧克力,固形物除了可可脂就是咖啡粉,比一般黑巧克力溫度要降得更低才會形成 beta 結 晶。COFE 調溫又會因為使用台灣可可脂或進口可可脂而有所不同,台灣可可脂雖然味道豐富、有明顯的發酵味,卻因未經純化而含有雜質,操作起來更多眉角。

一片表面閃爍光澤、掰開有脆度、化口性又好的 COFE,其實得來不易。

COFE 製作的關鍵職人2-烘豆師

COFE 的核心特色是咖啡香氣,該如何表彰香氣?

「就是烘焙,所以烘焙很重要。」顧瑋斬釘截鐵地說。

與優秀的烘豆師合作,對顧瑋來說易如反掌。她找來好久以前在湛盧咖啡就認識的好朋友、「配個咖啡吧!PEG Coffee」的老闆黎子,為她烘三款台灣產咖啡豆─南投國姓向陽咖啡莊園的淺焙日曬豆、嘉義阿里山卓武山咖啡莊園的淺中焙蜜處理豆、屏東三地門石頭咖啡莊園的中深焙水洗豆,都做成 COFE,目前在「COFE 華山快閃店」都有販售。

這三款台灣豆 COFE,都是用台灣可可脂製作,台灣可可脂比起進口可可脂蘊含濃厚的酒酵味,與南投淺焙日曬豆相得益彰,呈現漂亮的果香與嫵媚的酸味;阿里山淺中焙蜜處理豆,大概最符合「咖啡巧克力」的想像,焙香、蜜糖感、堅果味,平衡易吃;屏東中深焙水洗豆力道最猛,深沈、煙燻、焦化,很有提神的感覺。

顧瑋還找來她口中「非常好的香氣管理人」─「Fika Fika Café」的創辦人陳志煌,託付他重要任務:為 COFE 出國比賽拿金牌。

陳志煌,Fika Fika Cafe 的創辦人、2013 年北歐盃咖啡烘焙大賽冠軍。Photo Credit: AICU 羅英維

是的,顧瑋為 COFE 報名了「世界巧克力大賽 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s」(簡稱ICA) 2018 年的亞太區賽事,其中的白巧克力組。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我很榮幸參與了幾次 COFE 品嚐會,跟著顧瑋、陳志煌、楊豐旭一起學習,最終選定三支咖啡豆參賽:肯亞 AA 水洗淺焙、台灣南投百勝村莊園日曬淺焙、蘇門答臘水洗深焙。

陳志煌為這三支比賽豆灌注了精華功力。

COFE 烘豆與一般烘豆,有何不同?陳志煌提到,由於 COFE 的製作必須長時間在相對高溫的環境下精煉,香氣容易揮發掉,尤其容易損失精細的小分子香氣(如花香、果香、蜜香),只留下粗糙的大分子香氣(如巧克力、煙味),所以他烘豆的目標就是盡量保留小分子香氣,盡量減少精煉的香味損耗。

這與陳志煌自行研發的「陽光烘焙法」不謀而合。陳志煌曾贏得 2013 年北歐盃咖啡烘焙大賽(Nordic Roaster Competition)雙料冠軍,當年他去北歐比賽時發現,當地最頂尖的咖啡烘焙廠,風格一致是烘焙很淺、大火快炒,雖然前段香氣大放,卻口感較薄,缺乏後韻,喝起來像茶不像咖啡。他於是著手研究,如何同樣淺焙、有爆炸香味,但讓口感變厚,餘韻延長。「陽光烘焙法」因此誕生,在「北歐烘焙法」的基礎上,同樣大火快炒咖啡豆,但讓生豆到熟豆的發展更完全,因此可以保留更多小分子香氣。

Photo Credit: AICU羅英維
Photo Credit: AICU羅英維

品嚐這三款比賽豆的 COFE,明顯可以感受到香氣入口爆發的瞬間。我特別喜歡肯亞水洗,在口中融化時酸香流竄,彷彿喝酸梅湯一樣,煙燻感與烏梅味滑過喉頭,回甘生津。南投百勝村莊園的日曬淺焙,調性偏明亮的熱帶水果,夾帶一點煙燻風味及台灣可可脂的酒酵味,優雅而平衡。蘇門答臘水洗,以深焙催出濃濃的燻烤與香料味,咀嚼片刻則顯現甘草甜香,個性強烈而獨特。

COFE ,台灣輸出精品咖啡文化的機會

COFE 能否躋身台灣之光?這一次的ICA亞太區賽事,COFE鎩羽而歸,顧瑋不氣餒,只是燃起熊熊鬥志,她要加倍學習,百倍奉還。

努力可以達成的目標,顧瑋全力以赴。她在群募平台「flyingV」上發起 COFE 的募資案(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20693),不僅希望推廣 COFE 的理念,也希望爭取認同、募集資源,好讓 COFE 長大茁壯。

COFE 是顧瑋創業以來第一支積極行銷的產品。

她笑說自己有包袱,「大家會覺得妳不能這麼商業。」一直以來她都是「想辦法靠自己的本事賺到錢」,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經營事業。然而對於 COFE,顧瑋抱持不太一樣的想法。

這一路上開發產品,顧瑋很喜歡理解的過程,開發物產「不要為了用而用,要有理解才會找到為什麼這麼用」;也必須有堅強的價值塑成,她喜歡看每個領域做到最好的人,標準是怎麼設的,「如果在價值塑成的過程裡,有一段價值因為某種原因沒有被貫徹,然後你把它貫徹了,你的規格就會比人家高,你就會有更多定義價值的空間。」COFE 就是從理解可可與咖啡的過程裡長出來的產品,也讓顧瑋慧眼辨識出大部分人尚未發現的價值。

我希望透過 COFE,讓台灣成為精品咖啡文化的輸出國。

為什麼台灣有輸出精品咖啡文化的條件?顧瑋自己解釋得清楚:

「台灣是咖啡文化興盛的國家,也是可可跟咖啡的新興產國,但因為生產端的產業才剛開始起步,規模小,生產與加工成本高,相對於國際發展成熟的咖啡與可可產業鍊,台灣若沒有辦法在生產成本上競爭,那只能在產品上創新。」

「台灣是全世界咖啡品味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全世界極少數能夠,從產地到品牌,都在同一個國度完成。不管是咖啡或可可,過去全世界的產業,都是建構在生產地與消費地非常遙遠,高度剝削,高度不對等的體系。而我們可以翻轉這個認知。我們有最高知識水平的農人,同時有最好品味的消費者。基於是,我們才會想到這樣的串連與創新。」

不再是夜市、珍奶、鳳梨酥,台灣飲食的創新力,從物產、加工到消費,可以有一次國際級的展開。

支持 COFE 的 flyingV 募資案: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20693

Liz Kao 高琹雯
Liz Kao 高琹雯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一度以為自己會在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終老,卻發現自己的專長在於「吃」-尋吃、品吃、寫吃,熱衷於一切與飲食相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