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江振誠:我希望建立串連台灣人事物的平台

文、圖/Liz Kao 高琹雯

大家都在看江振誠的下一步。

這位出身台灣的國際名廚,終於回到家鄉了。自從去年十月宣布關閉新加坡的旗艦餐廳「Restaurant ANDRE」起,所有人都很好奇,江振誠接下來到底有何盤算。今年五月,他搬回台灣,安頓在宜蘭稻田中央的一處房舍,難道歸隱鄉間?

「我不希望過去十年的成功經驗被埋沒在土裡。」— 江振誠

江振誠最近期的計畫,是與《天下雜誌》合開「天下大師工作坊」,十月底在台北、台中、台南各一場,傳授其創業心法與品牌哲學。他希望與學員分享他的成功經驗,他征戰國際餐飲市場的策略、計算方式,判斷大環境的眼光,並藉此形成一個交流資源與技術的平台,「讓三百個、五百個計畫變成功。」

他特別帶來回台至今尋覓而得的優良食材,花蓮的日曬花生、炒花生與花生醬,屏東的牛奶糖,宜蘭的養樂多鳳梨與豆腐乳,希望說明一件事:台灣不缺乏好的產品,但缺乏最好的產品。「我們很會把食材變成產品,但如何把產品變成更好的產品?我們有待加強。」他提到,最好的產品要具備以下條件:品牌、美學、策略、時機、創意、遠見,他希望可以把他經營餐廳累積而來的這些經驗,傳授出去。

江振誠也明講,除了現有餐廳及已確定的二個企劃,他不會再開餐廳。「Andre 做一件事情,Andre 永遠只是 Andre;五百個人去做事,就能改變氣氛。」

江振誠:我希望建立串連台灣人事物的平台

 

至於中、長期的計畫,江振誠說,他希望在未來三年內打造一「亞洲廚藝學院」,邀請亞洲頂尖主廚授課,地點未必在台灣,也可能在香港、澳門或其他亞洲交會點。未來五年內,則希望在台灣建立一世界級機構,以料理作為連結,研究創意、藝術、美學等領域。

「不管做什麼,都要放眼世界。」江振誠最後提到一個「如何國際化」的重點,舉台灣料理為例:一道菜是只給台灣人吃?還是給全世界的人吃?

如果只給台灣人吃,那就保持原貌,否則離開台灣、改變型態,就行不通了。如果要給世界吃,就必須轉換語言,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可以質疑 RAW 不是台灣味,但 RAW 的呈現不必須是台灣人也能理解。

能回答「台灣或世界」此一問題,才能國際化。

江振誠:我希望建立串連台灣人事物的平台

江振誠:我希望建立串連台灣人事物的平台

Liz Kao 高琹雯
Liz Kao 高琹雯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一度以為自己會在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終老,卻發現自己的專長在於「吃」-尋吃、品吃、寫吃,熱衷於一切與飲食相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