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中,餐飲業的前景模糊未明。本週起,「Taster 美食加」將推出一系列文章,由創辦人Liz高琹雯訪問台灣餐廳主廚或業主,呈現行業中人如何看待餐飲業的現在與未來。
第一回登場的主角,是「貓下去敦北俱樂部與男孩沙龍」的老闆,餐廳的分靈體,陳陸寬。2003年曾經因為SARS被隔離的他,傳出肺炎疫情時即繃緊神經,不僅餐廳從二月起就開始防疫,他本人也不斷公開發文訴求客人,宛若我們這個時空的爐邊談話。
我們聊防疫,聊生意,聊服務的真諦,也聊他在心中畫的一條線—為什麼他不做fine dining。內容精彩濃度很高,請認真服用。
疫情中餐飲市場的觀察
聊天的話頭,不免還是餐廳生意好不好。疫情衝擊餐飲業,人們減少出門,減少現場消費,餐廳的生意很有感。卻不是大家一起往下掉。
「餐飲業裡面還有分業態。麻辣火鍋店生意還是很好,大家很習慣去外帶鍋底回家,大家本來就會去外帶,只是疫情讓大家外帶更多。某些米其林餐廳也訂不到位子,日本料理店也訂不到位子,快炒店生意還是很好,串燒店生意也不錯,大家平常就會去,去的人可能都不在乎生死天命。」
哪些業態受疫情影響較大?
「首當其衝就是特殊型餐廳。反映在數字上,宴會廳很慘,跟觀光類型產業有關就很慘,所以永康街整體很慘,『鼎泰豐』首當其衝,它體質強,但業績慘,比方說觀光客平常要排一百分鐘,現在只需要排十五分鐘。昨天我在『永康牛肉麵』,平常觀光客無時無刻塞到只有分超級炸、炸、普通炸,可是昨天就是沒有人。觀光客多的都會受影響大,米其林餐廳也有分觀光客多不多 。」
但某些米其林餐廳內需有補上來?好比「Impromptu by Paul Lee」。
「你剛剛講Paul Lee這類餐廳,有一定知名度、用餐服務品質穩定、消費得到的食物OK,我覺得日本料理店有同樣的調性。簡單講,我認為大家現在沒地方去,不是指不能出國,而是大家不可能一直待在家裡。 我覺得人性還是無法抹滅,大家還是會走出來,餐廳也不可能叫你不要來,我們就靠現金過活。所以,人還是要走出來的話,他相對會挑讓他安心的地方去。他熟悉的地方,他花錢有一個脈絡的地方。像日本料理店包廂就是這樣的地方。」
貓下去的防疫措施,與面對疫情的態度
由於SARS的慘痛經驗,陳陸寬面對疫情戰戰兢兢。貓下去很早就展開防疫措施,員工戴口罩、用酒精擦拭客人會接觸的地方、購置乾洗手於餐廳門口,拉開社交距離甚至領先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清明連假我去貓下去用餐,坐在戶外,疫情發生以來填的第一張「健康聲明書」也是在那裡拿到的。
「我們每天開會討論現況,一月就把疫情當作很認真的事,二月就開始防疫。 我們是第一個公布店內有多少座位的餐廳,我們比時中哥還早做社交距離,他那天下午講(指四月一日),我們前一天就準備好了。可是我認為貓下去是運氣好,我們還有一些科學風水可以滿足這樣的措施:內外通風、地方夠大。拉麵店、美食街做社交距離真的有難度,又不能叫大家不要做生意,叫大家直接去死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月一號我就跟我們的人說,叫你戴口罩不是整你,是保護你,客人看到你戴口罩,可能信心好一點,你自己也比較有安全感。對桌椅消毒是讓大家有信心。是否真的有用?老實講,我不知道,可是有做有差,就像每天去運動。所以我們就每天持續做持續做,已經做了一百天了。」
「我們一月、二月就在確認酒精存量夠不夠,口罩存量夠不夠,引導大家去排口罩,做酒精消毒,對大家的手部消毒,後來覺得酒精不要直接給大家消毒手,才改成乾洗手。三月我們發現不能告訴大家來餐廳party,所以我從二月就開始嘗試像打仗的時候,我是一個餐廳的負責人,我們還能對餐飲業講些什麼。」
對餐飲業講些什麼,是一種精神喊話,是一種溫情訴求,運用貓下去擅長的創意,「從一個餐廳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角度」,來和大家說話。如果大家有追蹤貓下去或陳陸寬個人的臉書、IG,應已閱讀許多他在這段期間產出的文字。
「我們希望給你一種傳遞式的服務是有陪伴的效果,你願意上門的話,食物是可以撫慰你的。所以我每次公開出來講話都會強調,你覺得對你再來,我沒有說貓下去在辦活動你要來。」
陳陸寬說,他不做折扣來吸引顧客上門。
「我已經二個月沒有提醒客人我們有做什麼特殊折扣了。我們會把一種行為模式做成我們的風格。我如果做外送就是在補貼UberEats,不是在補貼客人。我們跟你說,來貓下去吃飯打五折,這也不太對。我們不想鼓勵大家因為折扣而來。可是我們會用一種趣味性的方式,你心情對了,來這邊吃飯我們送你小東西,因為這件事情客人會上網做傳播,這是大家可以判斷的,而不是去利用人性弱點:大家喜歡貪小便宜。只是為了自己活下去就利用人性弱點,我認為這不符合餐廳的社會價值、社會責任。這是我常講的,餐廳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會用我們的方式告訴大家,如果你還願意出門,貓下去可能是你的選擇。」
想開一間可以吃二輩子、三輩子的餐廳
疫情之故,陳陸寬也再度釐清自己開餐廳的初衷。
「因為這次疫情,我內心有一條線,比以往更明確:我非常清楚知道我為什麼沒有去做fine dining。我覺得大家面對餐廳的價值認同,其實很不同了,我認為台灣不真的缺一家fine dining餐廳,但缺一家可以吃二輩子、三輩子的餐廳。我去年有提一件事情,十年來,除了貓下去,好像很難找到另一間活過十年的原生餐廳。」
「因為疫情畫的這條線是要帶著我走很遠的。而不是停在這邊看我有沒有上榜單,或是看誰生意好不好。我認為那是停在談生意,而不是談餐廳。那條線不是對錯,我沒有要對立,在我心中那條線更清楚地畫開來是,我要做餐廳,然後我要做很久。甚至我要做到從台灣到國際,而不是從國際到台灣,這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那一條線會更清楚地建立,貓下去這家餐廳在台北為什麼可以成立,為什麼需要這間餐廳,為什麼我們可以設定去日本的目標。因為疫情,這條線又更清楚了。」
陳陸寬口氣好大,卻也直指餐廳的本質。疫情中,餐廳還能吸引客人上門的理由是什麼?是一種日常的依賴感?還是一種文化的積累?如果把時間的軸線拉長,疫情只是其中一個波段,而能讓餐廳在此軸線上屹立不搖的理由又是什麼?
「事實上,你要離開家裡,出門去一個地方,在這種時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最近我很常回飯店,我想回去看看飯店有沒有因為十七年前的SARS改變。SARS有幫飯店做一個偉大的變革:飯店開始大量做館外餐廳,尤其晶華為首,到高雄漢來,把股東結構拆得不一樣,這是在SARS之後才看到的變化。」
「可是,經過小孩都能長大成人的這段時間,台灣飯店的本質還是沒怎麼改變。你去飯店的自助餐,它還是長那樣子,一千多塊吃這種buffet,依然在為cost down做準備,所以『饗食天堂』生意會比你好,因為他們的cost可以比你低。你就會發現飯店牛排館依然長那個樣子,依然只能吃semi-buffet,只要主菜一上就是,啊,這水準。你回去國賓飯店吃飯,這邊就是有以往國民黨政府的脈絡,就是宴客用的,所以粵菜廳、川菜廳都非常好,裝潢就是老人坐在那邊不違和,年輕人坐在那邊就會覺得我為什麼要在那邊聽直笛的音樂。」
疫情是照妖鏡
陳陸寬認為,一間餐廳能否長長久久,必須有文化上的立足點。1993年進軍台灣的「茹絲葵」,陳陸寬從小仰望,現在吃得起了,卻也感受到時間的沖刷,「因為它不是我們文化很重要的一環。」反觀紐約的老牌牛排館「Peter Luger」,「你會覺得這種店服務爛到一個炸裂,可是大家就是會去吃它的牛排」;「因為他們吃好幾代了,那是國外人吃西餐很重要的地方;台灣就會覺得它怪怪的,我為什麼要去這個地方吃。」再提台灣的「孫東寶」、夜市牛排,陳陸寬認為這些東西過去了,「可是餐廳裡面老人的生意還是很夠。」
老派的地方,難免會被時間淘汰?
「其實是人被淘汰之後,餐廳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總有傳統不變的地方吧?
「台北嗎?『金蓬萊』啊,所有中餐廳都是啊,鼎泰豐也是啊。就像『兄弟飯店』的食物永遠只有六十分,可是我去都發現會有年輕人,因為他從小就在那區吃那個長大。就像我的年輕朋友從小會跟他爸爸去吃宵夜吃早餐。這個地方只要還在,有方便性,有地緣性,有里鄰關係,我認為它是可以一直這樣下去。」
那麼,疫情會對這些原本固著的地方產生什麼影響?
「疫情只是一個照妖鏡,大家就會覺得,沒有必要去吃這個,沒有必要出門,沒有必要社交,以往靠這些依賴感而去的餐廳就會不見。我們也很害怕我們(指貓下去)會變成這樣。可是因為我在小店就擔心這個事情,所以後來我把服務的範圍拉大,像飯店lobby bar,因為服務範圍比較廣泛,雖然疫情會掉,可是不會掉到沒有辦法過生活。」
所以,疫情影響人們選擇要不要外出吃飯,對於餐廳的依賴感、信賴程度是更重要的?
「我覺得有啊。我們的年紀,還沒有這麼理智到都不能出門,可以上班怎麼會不能出門,可以去超商怎麼會不能出門。可是老人就不想也不敢出門,有小孩的人也會介意出門要去哪裡。所以我認為,貓下去真的是我們的常客對我們的信賴感很夠,十年來可能我們的常客、同溫層比較多,比較厚實一點 。」
「我們就真的是在做一家餐廳,我們很依賴餐廳在這個城市深耕的程度。所以我們現在好像在中生代還可以,剛好卡在新生代可以來,中生代、老一輩也都還願意來,我們可能還有生意做。」
陳陸寬說,他每一年都在想貓下去要怎麼still young(仍然年輕)。
「你爸爸(編按:就是Liz的爸爸)當年來貓下去吃飯,就講了一件我從小上班就知道的事情:『沒有人喜歡去都是老人的地方好嗎,這邊很好啊,又有年輕妹妹看,東西又好吃又便宜,老闆又好玩。』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但我認為我是少數會變成這樣的餐飲人,因為我的成長背景太特別。我遇過90年代大起大落的時候,也遇過2000年萬象紛呈的年代,我等於是有基本教義的背景,可是我又知道怎麼彈性變化。我又有西餐根深蒂固的熱愛跟背景去研究很多歷史,變成貓下去也運氣不錯開到現在。所以貓下去可以這樣做,不是因為我們看似搖滾很隨興,我跟每個來面試工作的人說,你如果沒有辦法跟上我們要的基本教義,你應該思考轉行。」
服務的真諦
陳陸寬所謂的「基本教義」,其實是餐飲人對於服務的一絲不苟。
「什麼叫服務?我認為服務是一種對人性的所有判斷,然後做當代思維的變化,人需要什麼,人想要什麼。」
「 貓下去的服務動作可能比眼下所有餐廳還要多,包括我們有備毯子,我們有備坐墊。我是為了拼湊以前鼎泰豐做的很奇怪的事情。像給籃子現在已經有點瞎,給籃子倒不如幫你把東西收起來,以前有衣帽間的年代大家還記得嗎?」
「某個朋友有一次下午來,說你們瘋子喔用尺在量桌子,我說我們這樣做好幾年了,全世界哪一家米其林餐廳不是這樣做,只要有學過基本教義就知道這樣做最有效率。我們的餐廳是這種型態,大家會覺得怎麼可能做成這樣,我就會說又不是只有米其林才能做成這樣。要跟上modern kitchen、modern restaurant,我認為這個年代就要做到這個樣子。」
話說回來,好的服務是什麼?
「在貓下去的話是先服務自己人。我們讓大家可以舒舒服服地上班、工作,在各種硬體、軟體包含系統上面。我們的利潤很低是因為我們想要員工很多。另外是,要怎麼服務食物上桌,怎麼服務飲料給人,到最後服務人本身的需求,跟他不知道的需求,還有服務人性。」
「什麼叫服務人性?給你濕毛巾叫服務人性。服務會建構出一家餐廳的深度,這是一個圓圈的思考,一定要一直滾動,才有辦法滾一年、三年、五年、十年,跟上整個時代的脈動。什麼叫服務?給你使用LINE Pay就是在服務你,我貼錢給LINE是在服務你。塑膠貨幣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服務。為什麼我不做UberEats?因為UberEats沒有在幫我服務客人,它在服務的是外送。 。」
所以客人還是希望從餐廳得到被重視的感覺?
「我認為這是餐廳存在於世界各大城市、整個宇宙唯一的價值,它可以讓人感受被服務,並且感受餐廳的天職。不然我們去吃拉麵店就好了,然後再到酒吧喝酒就好了,我們不需要餐廳。我們去吃串燒店就好了,年輕人去燒肉店就可以吃和牛了,他幹麼去牛排館還要花這麼貴的錢,坐下來又不懂為什麼要放這些音樂,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安靜,老人這麼多。因為社會在變,文化在變,認知在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