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Liz 專欄/台灣菜該怎麼說清楚?在美國的實踐

前二周在美國旅行,不免吃了幾餐枯槁的沙拉、蒼白的三明治,然而,我的台灣胃並沒有太委屈,因為我補充了說著鄉音的台灣味。

在紐約、芝加哥,我造訪了由台灣人開設的台灣餐廳。

為什麼要特地去美國吃台灣菜?一方面是見朋友,二方面是,我想做一個題目叫做「台灣菜在美國」。我拍攝了二間台灣餐廳,一間是紐約的「886」,另一間是芝加哥的「Minyoli 民有里」,並分別訪問了二位創辦人 Eric(史官)、Rich(王孝倫)。他們如何詮釋台灣菜,如何作為台灣的門面,是我所好奇的。

台灣菜究竟該怎麼說清楚?

886 是紐約很具代表性的台灣餐館,創辦人 Eric Sze (史官)與其合夥人 Andy Chuang 曾在 2021 年入選 Forbes 「30 Under 30」。
走進紐約的 886,就好像走進了台式熱炒店,只不過更潮一點!

說來有趣,在我出發前夕,「台灣菜是否去中國化」才吵得沸沸揚揚。這議題,牽動了我們對於國家的想像,以及我們己身的身分認同。這都是因為,台灣是一個移民國家,由不同時期落腳本地的不同族群所構成,吃的食物、說的語言、慶祝的節日,都有相異的脈絡。而我們吃的食物,更無可逃遁,直接洩露一個人的身世。

台灣菜是什麼,就和我們的國家定位一樣,得耗費一番唇舌解釋。

許多有識之士已經論述,台灣菜並沒有去中國化,反而融入日常飲食,不可抹滅。這件事情之於我始終非常清楚,會糊塗的人,可能是沒搞懂這層關係:台灣菜不是「中國八大菜系」的一個分支;主從關係應該倒過來,台灣菜在上層,下層幅射出不同族群菜,以台灣此刻的構成而言,包含:閩南菜、客家菜、外省菜、原住民菜、新住民菜。這即是今年總統就職國宴顧問團隊的論述主軸,不僅強調台灣的主體性,也訴求族群融合。

886 的台灣料理,有我們熟悉的滋味也有自己的巧思。
滷肉飯變成丼飯了 😆

莊祖欣女士原文所感嘆的,中國大江南北匯聚於台灣的料理,即 1949 年後百萬移民跟隨國民黨撤退所帶來的原鄉食物,就是此處所謂「外省菜」。在我看來,外省菜不僅融入了台灣菜,再以更大的角度觀之,外省菜更是一種「台灣的中華料理」。這邏輯,和「日本的中華料理」、「韓國的中華料理」,並無二致。

外省菜是「台式中華料理」,是一種移民菜,它必然因地制宜,由於自然風土或人為產業的差異,而須替換食材、調味料或烹調技法,發展出獨特的組合方式,和異文化交流結合。

只要和日式中華料理、韓式中華料理相比較,道理就一清二楚。例如,日本人吃煎餃,往往會配上一碗白飯,因為煎餃被當作配菜,若再加上一碗蛋花湯、二碟小菜,也有點日式一汁三菜的調調;韓國人的炸醬麵,使用的「春醬」比起中國的甜麵醬更甜更深色,肉丁與洋蔥丁也異於絞肉和豆干,拌上麵條是一大團黑呼呼,和中國的炸醬麵大相徑庭;更不用說韓國的中華經典組合是糖醋肉與炸醬麵,在中國若要同時點到這二樣菜,可不容易。

蔥油餅是 886 的自信之作,使用酸種麵團的製法。
禁止進入的地方——廚房!

屬於台灣的中華料理風格又是什麼?我認為「鼎泰豐」是一個極好的,外省菜台灣化並建立清楚識別的例子。鼎泰豐先前在中國也有開設分店,你說小籠包、油豆腐細粉、元盅雞湯在中國沒有嗎?絕對都有得吃。但鼎泰豐卻是台灣人牢牢認定的台灣味,外來客也認同,因為鼎泰豐發展出獨一無二、只有台灣人會這麼吃的組合方式。例如把炸排骨放在蛋炒飯上,或者小籠包配牛肉麵,或者無時無刻都能來一盤上好的炒青菜。

日本菜、韓國菜永遠不會出現「是否去中國化」的爭論,即便中華料理早已形塑其常民飲食;他們自己人也不會要求中華料理要正宗、要道地,因為你要怎麼認定正不正宗、道不道地?和中國不一樣,天經地義。

想想鄰國,腦袋就清楚了。

接下來帶大家到芝加哥,民有里是當地開業不過半年的台灣餐廳,主打眷村菜,民有里就是台北市松山區曾經存在的一個眷村!
民有里的創辦人是 Rich 王孝倫,也是我的小學同學!我知道他一直都有在美國開台灣餐廳的夢想,恭喜他終於實現了!
民有里的菜單,也是外省菜、閩南菜的融合

台灣菜作為一種族群菜的融合,具備移民料理的本質,如果再飄洋過海,會是什麼樣貌?

移民料理的再移民,二次的文化遷徙,是我認為「台灣菜在美國」饒富趣味的地方。

這次採訪紐約的「886」、芝加哥的「Minyoli 民有里」,讓我訝異的一點是,二間餐廳的主要客群都不是台灣人。他們獲得非亞裔美國人的支持,亞裔中也有為數不少非台灣人前來光顧。這一方面是好事,你必須劍指更大的市場;另一方面也令人莞爾,罵他們最兇的往往是台灣人,「比我阿嬤做的還難吃」是一頂隨時扣在頭上的大帽子。

不被自己的鄉親理解,有多傷?

886 的 Eric 與民有里的 Rich 異口同聲,要做到和台灣一模一樣的味道,真的太難。因為原物料就相去甚遠,他們已經盡量搜羅對的醬油、對的酒、對的米,Eric 連高麗菜都精挑細選,特地從加州農場進貨;Rich 則從紐約拉一整個貨櫃的醬油(丸莊!)、豆瓣醬、菜脯、酸菜、黑糖。不滿意的就自己做,Eric 自己用牛油煉辣油,Rich 聘請一位專責的墨西哥師傅天天製麵!

他們也不甘於一模一樣。既然不可能完全複製,不如加進創意,Eric 熱銷的滷肉飯,肉臊裡混入了花生醬,他說這樣更能促進醬汁乳化、不油水分離,滋味也更香濃;Rich 在鹹酥雞上撒了梅子粉,他覺得梅子粉的酸甜是台灣的標記,取代椒鹽別有風味。

民有里的鹹酥雞,撒上的不是椒鹽,而是吃芭樂會配上的梅子粉!
民有里也有供應滷味,這滷豆乾就像在台灣吃到的一樣~
牛肉麵也不可少。民有里的麵條,每天新鮮現製!很瘋!
又受限於廚房空間,民有里只熬一鍋牛骨蔬菜湯,紅燒版是用日本拉麵的概念,將高湯沖入醬汁(タレ)中,醬汁則是紅燒牛肉麵的基本元素如醬油、豆瓣醬等等。這種做法令風味偏向清淡,卻也是不得不的變通。

就我自己品嘗的感覺而言,這的確不是我在台灣習慣的味道,然而,我試著理解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其中也有適應海外市場的考量,例如,我發現二間餐廳賣的滷肉飯,好大碗!是一整碗公的海派,而非捧在手心的小巧。這問題我拿去問 Rich,他的回答我心服口服:「滷肉飯做小碗,外國人不懂得點。」他一開始也是做小碗,搭配小碟小碟的涼拌木耳、涼拌黃瓜,然而點餐率奇低;將滷肉飯改成類似丼飯的形式後,他們才「懂得使用」;就連涼拌木耳與黃瓜也都變成巨人尺寸,因為要用沙拉的邏輯去做!

台灣菜在美國,等同移民求生存,入境隨俗不得不然。然而,這也是因為台灣菜是一個剛剛起步的概念,還沒有夠多的食用人口,文化影響力比起韓國、日本也相去甚遠。移民料理要落地生根,甚至精緻化、縮小和原鄉的差距,必然需要時間的醞釀與人口的流動,在美國的義大利菜,就是遙遙領先的前輩。

所以,必須有人帶頭訴說,動手執行。886 在紐約已是台灣菜的代表品牌,Eric 還開了二店「Wenwen」,同樣生意興隆,他也計畫在美國出版台灣食譜書,強化台灣菜的論述能力;民有里才開幕半年,卻已是芝加哥最有規模的台灣餐館,芝加哥的台灣菜代表性比紐約還弱,Rich希望民有里作為一間社區型餐廳之餘,也能成為台灣餐飲的交流中心,逐漸形成一個,可以向美國人訴說台灣文化的社群。

台灣菜是什麼,或許也能藉由海外移民,愈說愈明。

(敬請期待我的「台灣菜在美國」系列影片!)

民有里的客人大多來自芝加哥文青街區 Andersonville 的住民
民有里團隊!Good job guys!

📸 同場加映:Win Son Bakery、Double Chicken Please

非常喜歡位於布魯克林的「Win Son Bakery 盈成烘焙坊」!將台味自然融入紐約的時尚場景,外觀看似文青最愛的時髦咖啡店 / 小酒館,菜單卻賣著飯糰、鹹豆漿、甜豆漿(使用拼音而非英文翻譯!),還有好好吃的「egg sando」—— 以蔥油餅作為蛋餅再包入各式配料的三明治,很爽!

Double Chicken Please 更是大排長龍的台灣之光!由台灣調酒師 GN 與 Faye 所創辦,2023 年於「世界 50 最佳酒吧」高居第二,酒單以各國料理做發想,我們點了「Wardolf Salad」、「Cold Pizza」,搭配台式雞米花,有型!

再瞬間移動回紐約,來到布魯克林時髦的 Win Son Bakery!
Win Son Bakery 的設計與裝潢不特別強調台灣,與摩登的咖啡店、小館並無二致
但是有好吃的飯糰!我欣賞他們的菜單就寫著 fan tuan,而不是 rice ball!
很愛這個 egg sando!用蔥油餅當做麵包香死人!
Win Son Bakery 旁邊還有台灣雜貨鋪——雲海嚴選!
紐約的台灣遊子會很愛這裡吧~
當天傍晚造訪了 Double Chicken Please,真是令我感激的機緣,謝謝 Double Chicken Please 的公關經理 Tako!
Double Chicken Please 是世界 50 最佳酒吧上的名店,2023 年世界第二,2024 年世界第十四,酒單以「料理」為概念,這杯就是披薩!
還有台灣的雞米花啊~~~
Double Chicken Please 高朋滿座,如果讀過創辦人 GN 與 Faye 為了開這家店所受的苦難,會更覺得不可思議
Liz Kao 高琹雯
Liz Kao 高琹雯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一度以為自己會在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終老,卻發現自己的專長在於「吃」-尋吃、品吃、寫吃,熱衷於一切與飲食相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