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台灣米其林,星星大放送!
忍不住楊乃文上身:「星星堆滿天~~~」為什麼呢?因為今年是米其林在台灣發行以來,最多新進一星餐廳的一屆!總共 10 間!其中有 6 間開幕未滿一年,足見米其林授星之慷慨。
榮景的背面卻是陰影。今年陸續聽說 fine dining 餐廳生意不穩,消費品味似正轉變,米其林大撒星之後,對於餐廳業績幫助多大?是由盛轉衰的前奏還是汰舊換新的序曲?
以下是我對 2024 年台灣米其林的幾點觀察:
摘星掉星兩樣情
- 恭喜 10 間新進一星餐廳:Restaurant A、Circum-、盈科、雋、L’Atelier par Yao、MINIMAL、NOBUO、Sens、Wok by O’BOND、元紀!
- 開幕未滿一年即摘一星的 6 間餐廳是:Restaurant A、Circum-、盈科、雋、NOBUO、元紀。除了Circum- 是由 T+T 的年輕廚師獨當一面,其餘5間皆是名廚再出發或轉換跑道。實力就在那邊,米其林高效認證,讓諸君放下心中大石。
- 原有機會一舉摘二星的候選者,我私心認為是 Restaurant A 與盈科,不過今年止步一星。總要留點進步的空間,期許明年星光更亮!
- 新進一星餐廳中的大亮點,應是 MINIMAL,全世界第一間摘星的冰淇淋專賣店!MINIMAL 由 Arvin 萬士傑主廚執掌,供應精緻細膩的冰淇淋主題甜點套餐,本即擁有米其林血統:Arvin 也是一星餐廳「澀 Sur-」的創辦主廚之一。MINIMAL 以冰品之姿摘星,不僅創下世界第一的紀錄,也將進一步鼓舞台灣正當風起雲湧的盤式甜點潮流,甜點變成 fine dining,甜點店與餐廳的界線也將更加模糊。繼 MINIMAL 之後,HUGH dessert dining 是否也有可能從必比登直接升星?栗林裏、UNA-VERSE 是否排隊在後?值得觀察。
- 元紀摘星,也意味著「精緻台灣菜」添生力軍!不再只有山海樓、米香、金蓬萊撐大局,元紀讓生態圈更熱鬧了,是好事。
- 掉星餐廳共 5 間:已歇業的 Liberte、Holt ,以及 Longtail、教父牛排、鮨野村。關鍵應仍是「水準一致性」。而 Longtail 在林明健主廚離開後,果真掉星,所受打擊不可謂不重;另一方面,林明健主廚另立門戶的「AKIN 君尹」,今年也停在入選,星未入袋。明年仍有看點。
- 台南星星依舊掛蛋。只能期許評審未來訂得到 MO.Lab 了。
米其林特別大獎
- 今年女力全開!高興看到米其林把侍酒師大獎頒給了女性——台中「元紀」的曾雅惠!侍酒師的女性比例或許較廚師還低,樂見未來更多性別平等,甚至性別多元。
- 米其林服務大獎花落台北一星餐廳「斑泊」的許縕珊,同樣也是女性。服務大獎有其重要性,近幾年主廚明星光環太亮,外場經理也需要榮譽感與成就感,期許翹翹板能回正一些,令更多人才願意投入外場服務。
- 米其林年輕主廚大獎,由台中「卉寓」陳莛諭奪下。陳莛諭其實有名門履歷:他曾在江振誠主廚麾下的 RAW 任職,也曾在澳洲磨練。恭喜他獲獎!有意思的是,今年米其林沒授星給卉寓,是史上頭一遭米其林年輕主廚大獎得主所屬餐廳未摘星(止步「入選」)。和Chef Andre 討論到此事,他說:「他們總有一天會得的。I’m a proud dad!」
國際餐飲趨勢觀察
- 由於新進一星餐廳大增,台灣今年星級餐廳數量由去年的 44 間增至 49 間,摘星數量也由 56 顆增至 60 顆。大合照時舞台的擁擠程度前所未見。
- 其實這出乎我意料。我原以為今年會有某種「校正回歸」—— 當我參考鄰國的榜單表現,並耳聞各國 fine dining 市場哀嚎後。全世界最多米其林星星的城市是東京,然而東京 2024 年星光轉暗,星級餐廳數量由 2023 年的 200 間掉至 183 間,其中一星餐廳少了 11 間,二星餐廳少了 6 間;新加坡也不好過,有 8 間餐廳跌出一星。
- 更詭異的是,新加坡今年不但沒有實體頒獎典禮,連線上發布會都欠缺,只有發送新聞稿!某新加坡主廚就告訴我,米其林效益今年近乎零,對餐廳生意沒有幫助,聲量太小,溫度太冷。尤有甚者,新加坡 fine dining 市場正在掙扎,客源下滑,營收不穩,奇怪吧!本地客頻頻遠遊,外來客理應繁盛,卻也不去 fine dining 餐廳花錢。這預示了什麼趨勢?
- 同樣的困境,也出現在英國倫敦:人們似乎沒那麼喜歡花一大筆錢吃三、四小時的飯了。
- 我認為台灣也有類似的烏雲籠罩,暴雨只是還沒落下來。有關我觀察到的消費品味轉變,以及可能的餐飲趨勢變遷,我希望能另闢一篇好好說明。
- 經濟部正在推行「餐飲繁星計畫」,盼於4年後讓台灣摘下 500 顆星。為了深入了解台灣的餐飲實力,我搜尋了新加坡與日本東京的數據,和台灣進行比較,台灣的星光夠燦爛嗎?500 顆星是癡夢嗎?
最後,今年是米其林首次省略晚宴,以酒會替代。衣香鬢影固然在,卻不免注意到今年贊助商減少,大品牌也不若以往。這又飄出了什麼味道?
關心餐飲產業的人,不免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