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餐廳「Noma」來台灣了!
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終於公諸於世。保密期限走了多久?其實,從 2023 年秋天就開始了!
邀請 Noma 來的,就是近期熱門新開幕「YMS by onefifteen」。我作為餐飲顧問,早從最初的聯絡與接洽即參與其中,一路上被奇妙的緣分庇蔭,雙方一拍即合。對於 YMS 而言,這自是空前盛大的開幕預熱,Noma 認同其理念與設計更是一大鼓舞;對於 Noma 而言,這也是另一次學習與探索的人生機遇。去年夏天,核心團隊就來台北探勘,我們在熱到出汁的天氣裡看雞舍、品地酒,大啖肥滿香甜的芒果、酥爛鮮潤的刈包,精緻大氣或摩登新派的台灣菜也沒錯過。是一碗碗分著吃的牛肉麵起了作用嗎?還是夜市邊走邊嚼的自由空氣啟迪了他們?總之,台灣是 Noma 繼日本之後,第二個客座的亞洲國家!


然而必須說明的是,這和 Noma 過去於一地久居十週的「residency」(駐點)(即東京、墨西哥、澳洲、京都等等)有所不同。這一次在 YMS,Noma 定位為「dinner series」(限定晚宴),菜單並非全新研發,整體體驗的客製化程度也較低。不妨這麼說:此即 Noma 的另一條「產品線」,籌備時間較短,投入規模較小,但其精準犀利與天妒才華並無改變。
況且,Noma 可把半間餐廳都帶來了——四天餐會,他們來了十八個人!這和我所理解的客座餐會、四手餐會的工作習慣截然不同。不是互相 email 食材清單,主廚帶一、二位助手就罷了,而是真正把他們原本的工作模式復刻到現場。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本次餐會所用海鮮,是 Noma 自己透過他們在日本熟悉的供應商訂購而來。就連裝飾帝王蟹主菜所用的海藻,都需 YMS 每日至機場領取從澎湖空運來台的新鮮貨色。






那麼,Noma 究竟如何開出本次菜單?
當 Noma 研發主廚 Thomas Frebel 躲在安靜的小房間裡片喜知次魚時,我跑進去問了他這個問題。他一邊讚嘆喜知次魚的品質,「八月就這麼肥真好,」一邊有條有理地告訴我 Noma 開客座菜單的原則。他提出一個概念:complex simplicity,或可翻譯為「以簡馭繁」,意思是,他們會選擇備料複雜、執行簡單的菜色,把準備的工夫放在前頭,力求出餐時順暢無礙。「同時,我們也希望客人擁有最棒的體驗,」他繼續解釋。因此,一道菜端到客人面前時的驚艷感與滿足感,也是他們考量的重點。
備料難而出餐易的例子是什麼?Thomas 馬上講起他手中已片了不下數十塊菲力的喜知次魚。
「首先,魚的品質要好,那是起點。接著,我們會把魚菲力風乾一天,然後用我們在哥本哈根製作的接骨木花豌豆味噌醃漬四小時;豌豆味噌本身就需要經過三個月的發酵,已經蘊含複雜的過程於其中。接著我們會為魚菲力刷上牛肝菌油,輕輕地炭烤,再塗上蛋黃醬汁作為調味。蛋黃是平凡的食材,但我們用自製的蠶豆醬油醃漬,而那醬油也需要經過半年的發酵。」
「這些前置作業都需要時間,出餐反而是最輕鬆的。複雜卻簡單。」






於是,當晚餐菜色一道道在我面前開展時,我吃得更「懂」了——Noma 能在短時間內複製其丹麥基因,是有策略的。首先,Noma 這次只用海鮮與在地蔬果,不做肉類,這是去年來台場勘的結論;再來,他們考慮季節與地緣,優先從過去在日本研發的菜色中挑選數道,再用台灣本地的蔬菜或水果做改編;最後,繁複的置備,許多已在哥本哈根完成,他們帶來自製的豌豆味噌、蠶豆醬油、海藻鹽、牛肝菌油、康普菌(SCOBY)、松針油,以及經典的螞蟻,種種足以標誌其丹麥風土的代表性食材,確保從未到訪 Noma 的客人,也能得到其揚名世界的真味。

其實有好些我記憶猶新的菜色。例如白蝦與味噌脆餅,來自 2023 年的京都客座,甜嫩與鮮脆一口綻放,綴於其上的點點螞蟻宛如名牌 logo,提醒著我們這是 Noma;劍旗魚與海藻奶油也來自 2023 年的京都,一嘗就穿越時空,劍旗魚油脂豐厚、刀法鋒利,咀嚼的Q度與緊緻迷人,和海藻奶油更是天作之合,哇!就是那彷彿太妃糖、焦糖醬的深邃奶甜!以海藻高湯、喜知次魚骨高湯和奶油製成,我忘不了在京都初嘗時的驚喜,加上魚子醬更是不得了,就像焦糖加了鹽一樣,鹹甜交錯對比立體,味蕾閃閃發亮!出這道菜聰明,因為執行容易,風味突出,少有人會不喜歡。






康普菌(SCOBY)是釀造康普茶所需的共生菌,原是一塊半透明的膠狀物,Noma 用番茄水與濃縮藍莓汁醃漬,切得方正,有點鮪魚赤身生魚片的調調,入口一咬,滑Q帶跳,好似蒟蒻,嚼著嚼著冒出更多胡椒、芥末、豆蔻般的辛香,除有表面裝飾的花與香料,背面還有一片類似金蓮花葉的綠色葉片,透出清新。康普菌我在去年丹麥的海鮮季吃過,這回到台北換了造型與口味,我認為更加出色。
黑米、鮑魚、小卷醬我也喜歡,原版出自去年的京都客座,在台北加上了鮑魚薄片,小卷醬有如掉進海裡的奶油白醬,鮮味洶湧,把外酥內韌的紫米襯托得很好,更棒的是會在齒間爆開的烤海藻鹽,鮮美與潮香有如炸彈,這也是預先備好的複雜製程。


去年京都的開胃菜是帝王蟹,落腳台北變成了主菜,粗厚的蟹腳簡單炭烤,刷上玫瑰奶油吃,鮮得滴汁;更不得不提蟹腳上陣之前的冷湯,竟是裝在蟹蓋裡!好像重度嗜酒的洋人隨身攜帶的酒壺一樣,這蟹蓋,實是二塊相黏,頂部有一開口,我們就得捧起仰頭飲用,還真有點像在酗酒!就是這般趣味巧思,讓人記在心上,Noma 得逞了!







花招還沒完,最終的甜點,是一顆燃燒中的蠟燭。把火吹熄後,通體可食,我張嘴一咬,哎呀是焦糖!以番紅花、綠荳蔻調味,那濃甜中透異香的滋味,讓我想起了在哥本哈根吃的綠豆蔻麵包捲(cardamom bun)。



閱讀至此,或許你疑問未解——Noma 的靈魂人物,René Redzepi 主廚呢?
他的確不在。由於 YMS 工程延宕,本次餐會因而延期,導致和 René 主廚的八月行程起衝突。好可惜,這次他來不了台北;但也可期待,他將另有機會到訪。神主牌尚未現身,誰能說下一次 Noma 來台灣,不會待久一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