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是下一個世界第一?抵達新加坡的第一天起,每個來參加世界50最…

誰會是下一個世界第一?抵達新加坡的第一天起,每個來參加世界50最…
2019 年世界 50 最佳餐廳,頒獎典禮即將在 6 月 25 …
法國大廚Alain Ducasse評論前衛廚藝與傳統廚藝時說,「傳統料理與分子料理應該區分開來。混合二種風格叫做融合(fusion),二種以上就變成混淆(confusion)。」謝忠道在其名著《慢食》中有一篇〈無國界與無俚頭〉,耙梳了法國自1970 年代「新料理」(Nouvelle Cuisine)盛行後創意菜誕生的脈絡,他盛讚Pierre Gagnaire悠遊東西方的創意功力,卻提到某台灣記者去採訪Pierre Gagnaire時,說他的創作是無國界料理,「他慍而不怒地回答:我做的是道地的法國菜!」
RAW主張打造「屬於這個世代的台灣味」,簡而言之是以法國料理的技術為本,重新詮釋台灣食材與台灣風味。江振誠(André Chiang)主廚本人恐怕會抗議如此粗略的定義,他會說RAW是更自由自在的,創意與想像力不受限制的,倘若靈感資料庫如此寬廣,豈不更說明了RAW的混血本質?
Fusion 是個敏感詞,當我脫口而出,鄭永麒(Vicky Ch…
過去五年「台灣味」因勢漲起,雖說是水到渠成瓜熟果落,單人寡力無法成事,然若去追溯公開表述的時間點,2014 年那一場「2 Chefs 4 Hands」確實在浪欲漲的前頭上。
台灣味是混的,台灣是混的,何順凱也是。Fusion。何順凱做菜是烹出他的人生滋味,一位台灣主廚的養成經過,若是如此東西薈萃兼容並蓄,混在一起又有什麼好需要說服人的。
重點是,若無清明的理解,敏感的味覺,紮實的技巧,靈活的管理,他這個人再怎麼帥也做不出好菜(他常說「菜可以不好吃人不可以不帥」)。米其林二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如果為每個主廚做戰力分析,技巧、想法、管理、口才、社交等五個維度…
中菜很好吃。這句話說出來,好像在大驚小怪。中菜理應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卻也因親近而生狎暱,以為理所當然。生活在台北,用餐選擇豐富多元,外來的浪潮追新逐異,我們未必要吃中菜;出國又是在尋訪異國的滋味。印象中在台北似乎從未有過讓我驚艷的中菜體驗。
現時最好的中菜可能不在餐廳,而是在家宴或私房菜。粵菜中就有幾個明顯的例子,「舌尖上最後的貴族」江太史的家廚李才開枝散葉出去,目前香港知名的私房菜如「崩牙成」、「軟庫飯堂」即出自此系;江太史的孫女江獻珠傳授的弟子「大師姐」麥麗敏,其家宴也有傳奇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