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會想看 :特別時期!特別團結!用行動支持疫情之下持續努力與你同在的餐廳

活動報導/餐飲品牌O2O論壇:要怎麼運用科技讓更多人吃到好吃美食?

採訪、撰文/古夏

當然,我們知道飲食的重點在於「食物」本身,不過「如何讓更多人吃到食物」,對於餐飲品牌來說,是另外一件想破頭腦、費足心思的事情,在這個餐廳數量連年攀升、互相廝殺的時代,如何利用線上科技帶來線下顧客尤其重要。

Foodland 舉辦了「餐飲品牌 Online 2 Offline」論壇,邀請Google 行銷解決方案台灣總經理林明展、Taipei Foodie格主Leslie、UberEATs 台灣區總經理李佳穎、iCHEF 共同創辦人程開佑,從數位工具、社群經營以及跨平台合作等面向,討論餐飲品牌可以怎麼在這個資訊洪流的裡面,抓住有利於自己的漂木,在難以探測、深不見底的餐飲界裡,航出一條不撞線的漂亮道路。

搜尋滷肉飯,出來的結果不見得和美食相關

第一個上台分享的是 Google 行銷解決方案台灣總經理林明展。不難理解,由於Google是進入門檻相對低、餐飲品牌單方就能使用的工具,它在搜集與提供資訊量也是最龐大的一方,作為第一位講者,合情合理。

Google行銷解決方案台灣總經理林明展

而林明展也為當前使用數位工具,給了一個宏觀的概念:「我們過去會談論目標對象是誰、他們的輪廓長怎麼樣等等的定性描述,現在有了數據,我們可以進一步去知道這些人搭了幾段飛機、在哪個時間搜尋了什麼關鍵字。」意即,除了背景資料之外,可以更清楚消費者的動機(Intention),什麼樣的人、在哪個特定時間、搜尋了怎樣的食物。

林明展分享了幾個簡單且免費的工具,給餐飲品牌做使用參考。第一個是可以了解市場趨勢的 Google Trends,輸入一個關鍵字、選擇市場區域、想看的時間段,就可以知道它在網路上的搜尋狀況是如何。嗯…這個聽起來十分合乎邏輯,甚至有點懷疑使用它的必要性,他舉了一個例子,讓全場驚訝地拍案叫絕。

他說,三週前他接獲了論壇邀請,因為要談論餐飲,於是他搜尋了一個最日常到不行的飲食–滷肉飯。原本以為大概會出現一堆滷肉飯推薦名單啦、哪裡必吃滷肉飯啦這些猜想得到的搜尋趨勢。結果出來,他嚇了一跳,現場也吃了一驚,前三週與滷肉飯最相關的搜尋詞是「韓國瑜」!

趨勢永遠是變動的,你永遠無法以自己的判斷,來推測市場此刻暗藏了哪些波瀾洶湧。

除了向外瞭解市場趨勢,也得掌握對內品牌在網路上的經營狀況。Googel Analytics 可以了解品牌網站是哪些人會來看、這些人是從哪些管道來到你的網站、進了網站之後這些人都停留在哪個區塊等等;另一個則是 Mobile Friendly Test,輸入品牌網站網址之後,就會跑出相關指數,知道網站對於來訪人來說的方便性程度。

那麼未來的餐飲趨勢會走向什麼地方呢?他說,助理類型的軟體服務會是主流,也就是俗稱的「聊天機器人」。「等於是說,24小時不間斷的助理服務,去處理詢問、訂位等等的問題。」在五到十年這短期的未來,勢必會漸漸走向這個趨勢。

漂亮美照是基本,酷是關鍵核心,台味依然值得追蹤

第二位分享者是 Instagram 上擁有11萬追蹤人次帳號 Taipei Foodie 的經營者 Leslie。

Taipei Foodie 經營人 Leslie

「這家餐廳可不可以拍出漂亮的照片。」對於IG上大部分人搜尋美食的動機為何,Leslie 給出了一個殘酷直白的答案。 圖片導向的社群變成第一印象幾乎就能定生死,講究漂亮、要求吸睛的照片,在獲得關注的策略裡佔了非常重的比例。先看讓瀏覽者看到美美的照片之後,再來講關於食材與料理的故事,進而培養出自己的社群粉絲。

Leslie也發現「限時動態」的在培養粉絲的黏著性比較高,再加上它自動輪播、時效性的特性,是一個很好做內容測試的工具。但是要怎麼讓大家覺得你的現時動態比較好看呢?Leslie說,把一整個故事分切成好幾個現時動態發布,創造「連續性」,引發人繼續往下一個動態點,是一個滿不錯的方法。

另外一個大家很愛用的hashtag功能也能大致分成三大類:極大化曝光、目的性搜尋、品牌自創。例如,#Taipei,就是大範圍式的、極大化曝光的hashtag;#2019米其林指南,則是進一步縮小搜尋範圍,適合想要再精準鎖定目標對象的時候;再來則是品牌可以創立屬於自己的hashtag,分類不同的內容主題。

早午餐、咖啡廳這兩個是Leslie觀察在IG上面較受歡迎的餐飲種類,fine dining的內容也越來越多人關注。但綜合來說,「酷」還是IG上最吸引人眼球的關鍵詞。台式、台味的東西也是另外一個每發必迴響熱烈的內容,「像是鼎泰豐,不論發了幾遍,外國人跟台灣人還是會很愛。」

突破空間限制,讓更多顧客吃到你的食物

從餐飲品牌可以自己使用的工具與社群,再來則是與外部平台合作了。

UberEATs 台灣區總經理李佳穎

UberEATs台灣區總經理李佳穎Chai Lee開頭就提供了一個數據,App外送在國外屢見不鮮,台灣是在七、八年前才慢慢開始,不過近幾年台灣的成長是以每年翻倍的速度攀升。或許餐飲外送服務,是一個頗適合入場的時機點。對消費者來說,科技提供了便利性,對餐飲業者而言,租金的提升,如何在到店用餐之外讓更多客人吃到食物、突破空間的限制,是外送服務近幾年成長的主要因素。

而和外送平台合作也能夠數據累積與分析,找到餐飲的優點與弱勢。李佳穎說,UberEATs會提供餐飲業者,花多少時間備餐、哪些外送餐點最受歡迎、消費者反應等等這些回饋與統計,協助餐飲品牌優化菜單設計和內部管理。同時,也會依據消費者的喜好,在介面上做不同的推播。

那麼到底哪些美食在UberEATs上最夯?雖然漢堡、披薩這類食物是外送首先聯想到的種類,不過李佳穎說:「其實,台式永遠都是第一名。」

而去年泰式料理很受歡迎,今年則是韓式料理許多人點選。不過李佳穎說,數據只能反映當下的市場情況,但餐飲的未來發展,還是仰賴餐飲業者的創造力!

烹飪和數據是一樣的,如何有效運用才是關鍵

iCHEF 共同創辦人程開佑 Ken 把烹飪與數據相提,做了一個精彩的比喻和分享。他認為,關於烹飪是食材的準備、處理、烹飪、擺盤;而關於科技則是數據的搜集、分析、應用。雖然好像在領域上扯不上邊,但其實仔細一想,都是相同的邏輯。

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

他以曾經做過的「小餐廳大資料計畫」為例說明,從來店消費過的族群裡觀察,發現「點選率」才是比較重要的指標,才能夠顯現真正的「受歡迎度」。若以食材或成本端來看賣出幾隻雞、多少料理來思考,則會較侷限,無法看出消費者的Intention。

而另外一個 iCHEF 透過數據來協助餐飲市場的是「餐飲白皮書」。Ken 解釋,他們將每個城市、每個季度的來客數去做分析,區分成14個餐飲類型,讓小型餐飲業者透過餐飲白皮書,瞭解自己開了什麼類型的店、現在整體市場情況如何、自身處在的位置以及未來趨勢可能會怎麼走。

所以一切會改變嗎?Ken 說:「我們不認為科技會改變飲食,服務、位置價錢、食物品質才是本質。」「資料只是現實的影子。」資料是了解現況,去改變、挑戰現況的媒介。而餐飲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相當多元的領域,資料只是來驗證採取的行為有沒有產生改變、改變得如何,更科學的經營、更強烈的好奇,才是餐飲業者以及餐飲界往上提升的驅動力。

餐飲界此刻步調與未來發展是什麼?

現場也遇到了 MUME 的主廚 Richie,好奇問了他,這類工具與服務對於 fine dining 來說適用嗎?Richie 回答,對於fine dining來說,實際到店用餐、瞭解食材搭配與菜單設計、體驗整個氛圍會是比較重要的,所以 MUME 還是會保持原來的服務模式。「不過 Baan 可能就可以考慮UberEATs。」聽到主廚這麼一說,真的很期待能夠在家臥躺沙發,手機一鍵就能吃到Baan的那一天到來!

不論是從科技工具、社群方面,還是服務平台以及餐飲主廚方面,「料理本身的品質」、「餐飲業者的創新」依然是必須堅守的基石,也是餐飲界往上提升的核心,而各類科技服務是提供了一個破口、協助餐飲業界優化。

而雖然餐飲的種類多元豐富,我們對於「台式」仍情有獨鍾,「台味」依舊是值得探討、深究與更進一步創新的主題

Taster 美食加
Taster 美食加

即時頭條、流行趨勢、娛樂情報、消費指南、專家觀點;Taster 是你最關心的美食資訊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