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z 想說……
Taster 開站了!作為「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的延伸,我一直在想 Taster 該怎麼表現「把愛吃的人聚集起來」的概念。到底,人們為什麼愛吃?愛吃的人為什麼熱愛與美食相關的一切事物?
我決定找幾位好朋友一起聊聊,我們到底怎麼愛上吃的。
不論是,捱在媽媽身旁翻洗豬腸,跟在大姨身邊剝蝦;或是,一本日雜與一部漫畫,一頓大餐與一次旅行;又或是,命中帶食神,血液裡流著吃貨基因。托爾斯泰的金句應該可以改編成這樣:「愛吃的人都是相似的,不愛吃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希望大家喜歡 Taster 的開站專題!
還有誰不知道我愛吃?我愛吃得把律師工作都給放棄了。雖然我寫美食的時間已經長過那段當小律師的日子,這個人生急轉彎的緣由,總有人好奇探詢。
我怎麼會這麼愛吃呢?
或許我命帶美食,要為我的基因負一半責任的父親就是個大吃貨……(完整文章)
在雜誌裡面,鳥貝、小肌壽司等滋味獨特的壽司,魚白、鮪魚頭肉等奇特部位的選項,深深吸引了我。「到底是不是我想像那樣的味道呢?」人生第一次,竟然有了想要吃的衝動,口水不由自主的流下來。
我努力存錢,然後奔去那些店嚐試。天啊,太喜歡了,鮮脆、濃郁、酸香……和這些獨特滋味的連結之深,簡直像是失散已久相聚的親人一樣……(完整文章)
這小孩從小就挑飯,很顧人怨的那種,飯若煮得不對,像是米飯表層風化結疤,或是軟糊失去自我,又或是盛飯的人老愛拿飯瓢猛力往碗邊一刷而留下了不明不白,全會被她退貨、無法動筷。那本日雜,讓她知道這世界原來有人懂她,她衷心感激……(完整文章)
每當有人問起我,是如何與飲膳結緣,從好吃晉身愛吃,我總會搬出那則家族裡,流傳已久,關於父母算命的笑話。與我交好的朋友,都知曉我的體態與胃口,是名副其實的逆成長,回憶青春期唯一狂飆的體重,曾經擔憂我後半生健康、顏值雙雙打折的父母親,從專業營養師諮詢,到廟祝問卜,一樣不缺,只希望家裡好吃愛煮的大男孩,能擺脫超重的命運。
「這孩子命裡坐兩個食神,貪饞不說,還難瘦!」……(完整文章)
廚房是我從小最喜歡的地方。春天在鄉下的廚房裡看大人忙裡忙外端出蛋皮絲、蝦仁、皇帝豆等五顏六色的細切食材包潤餅,夏天把愛玉籽裝進布袋內動手搓愛玉凍,秋天緊壓著蒸籠蓋,深怕一個不小心鍋中的活花蟹就會奪籠而出,冬天看媽媽用土鍋煎香烏魚,沖入熱水滾成湯底,接著下米粉與青蒜滾成一鍋烏魚米粉。
春夏秋冬,我家廚房端出來的都不是耀眼大菜,但平凡菜色自有力量……(完整文章)
我會愛上吃,是因為我的家庭很注重吃。
我的爸爸媽媽是印尼華僑,在印尼出生,從印尼到大陸,最後落腳香港。我們家的菜不像一般香港家常菜,會出現很多不同類型的料理,爸媽想念印尼菜,我就常常吃到印尼料理,他們也在大陸生活,家裡會出現中菜。我媽很 fusion,也很愛煮,食物在我家一直都很重要……(完整文章)
大學畢業那一年,在邊打工邊準備海外唸書的資料時,誤打誤撞了進入一家烹飪教室工作,在那個位於四樓的小空間裡,開啟了我料理的大門。
我是一個務實的人,當我確定食物工作者這個角色,能維持生計後就一頭栽下去了……(完整文章)
2004 年,在我畢業前一年,伊莉莎白大衛與安東尼波登出現了。前者讓我找到了在家烹飪與寫飲食的方向,後者則讓我後來決心要走進專業廚房工作。是的,回到剛剛說的,是生活所逼,我就是沒辦法當個只打嘴砲的人……(完整文章)
幸運與不幸是一體的兩面,例如我的童年就這麼發生在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a.k.a. 微波食品年代。海馬迴彷彿虛設的我,對童年最深的味覺印象其實與味覺本身沒有太大關係,而是每隔一段時日父母會帶著當時還願意穿小洋裝的迷你我去的金鱷魚餐廳……(完整文章)
我對把人的長相跟名字連起來幾乎是無可救藥的無助,但只要我們一起吃過飯,我跟你聊過食物,那就會比較容易被我記起來;你問我去過的地方相關的訊息時,我的每一個座標軸都是以吃的東西為基礎點,比如說:她家的旁邊是施家小卷米粉,這類的對話是我的日常。即便是我對剖腹生女兒那天的印象,最深刻的都是進產房前吃的那三餐的內容,還有生產後醒來第一碗喝得鱸魚湯的鮮美……(完整文章)
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
真的是如此,我從吃東西開始認識人。喜愛食物的人都是真誠的,至少在他面對美食、講述美食的時候,神采奕奕、眼睛閃爍出光芒,迫不急待與你分享某樣食物的好(或不好),我相信這是人最真誠的一面……(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