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粥的歷史(二版)
一碗粥,可能是都會男女的時髦夜點,也可能是異國遊子的依依鄉愁;可以讓窮人裹腹、豪門鬥富,也可以是文人的清雅珍味、養生良品。一碗粥裡面有多少的歷史?喝粥,純粹是為口腹之慾,或是文化的投射?
本書談粥的歷史,主要談的是與這種食物有關的文化現象。作為個案研究的主題,粥這樣的食物,很可以反映我們身處的文化中人們與食物的互動關係。從糧食的種類到粒實的烹調,再到食物形象的賦予,歷史上的粥,從來就不是一碗水米混融而已。粥的歷史,包涵的是人們的生活經驗、心態情感,甚至是對健康生命的護衛與渴求。粥的本體是無情之物,但它碰上的卻是有情之人,而屬於粥的文化則正在這場遇合中現身。
- 作者:陳元朋
- 出版社:三民
發酵文化:古老發酵食如何餵養人體微生物?
發酵飲食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餵養人體微生物最好的方法。跟著《科學人雜誌》記者來趟發酵飲食全球之旅,一探悠久的飲食文化、科學的健康風潮,選擇對微生物更友善的飲食生活,重新認識優格、泡菜、魚露、可可、康普茶等自然發酵食物。
- 作者:凱薩琳.哈爾蒙.柯瑞吉
- 譯者:方淑惠
- 出版社:方舟文化
森林裡的法國食年(珍藏套書)收藏冬春x綻放夏秋:十年飲食全記錄,跟著當地人下廚吃飯,以家常料理詮釋季節更迭以及法式鄉村生活
隨著季節的變化,在法北可以取得的食材有所不同,因此本套書分成冬春、夏秋二冊。除了詳細收錄每一道菜的食譜作法,並配上四季變化的鄉村生活景致,一讀好似徜徉在北法飄著陣陣料理香氣的鄉村森林之中。
法國的節日都吃些什麼呢?有哪些傳統的家庭料理已經日漸凋零?作者用他的方式試圖為這些珍貴的料理文化記錄下來,不論是老奶奶的私房菜譜,還是作者自己研究得來的家常料理,都一一收錄在這套書中。
- 作者:陳芓亮 Liang Chen
- 出版社:幸福文化
泰國我的菜!:泰菜的身世、餐桌文化和美味奧祕
原來在泰國,「冬蔭功」不是湯,路邊攤的沙嗲也不算泰國菜,傳說中的「月亮蝦餅」更不是台灣發明,在泰國叫「瓦片蝦餅」!家家都有杵和臼,香草和香料用量大;最愛吃烤肉、蝦膏拌飯。早餐吃烤肉串配糯米飯,點心也是芒果糯米飯;糯米飯超百搭!
這是一本談「泰國人為什麼這樣吃?」的飲食變遷探究書。東南亞國家中,唯一沒有遭列強殖民的國度:暹羅→泰國,是如何將各民族之間的味蕾做出調和,還壯大出全球口碑?
分成中部、北部、東北部、南部的4種菜系,其實各有故事,當中,除了宗教等歷史文化因素,竟還摻雜了「國家考量」!?甚至連一個泰國傳統金色甜點,都可以和「路易十四」有關!從歷史脈絡看泰國飲食文化的形塑、調和與集大成,了解泰國飲食文化第一本書。
- 作者:姜立娟
- 出版社:PCuSER電腦人文化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灣土地的南洋植物與料理
在台灣各地的巷弄裡,隱藏著各種異國風味:泰式料理、越南餐廳、緬甸小館、印尼簡餐…… 這些餐廳看來似乎都營業許久,很可能都超過十年了。此外,還有那些擺在東協廣場、華新街市場、忠貞市場等地菜攤上的陌生商品,是所謂的新興東南亞香草或是蔬果。這些國家的菜色,究竟何時,又是怎麼在台灣落地生根?
印尼跟菲律賓餐廳怎麼點菜,進階版的越南美食有哪些?緬甸料理竟披著泰式料理的外衣?胖胖樹將從東協各國的美食與歷史文化講起,再回到台灣各地代表的東南亞市集、聚落,尋找東協的滋味。全書穿插一百多種植物圖鑑,介紹這些東南亞蔬果與香料的生態特性與食用、運用方式,希望從市場、田裡與餐桌上,一一跟大家分享,他如何從美食與植物的角度認識東協。
- 作者:胖胖樹 王瑞閔
- 出版社:麥浩斯
環遊世界80碟菜
俄羅斯料理口味濃郁、作法繁複,總給人過度浮誇的感受。可翻開俄羅斯歷史,不難體會曾為南北貿易中繼站的俄羅斯,在文明的交匯處、被冬季雪封的深林裡,培養出了累加再累加、永遠不嫌多的熱情。他們對料理也是一樣的熱衷。
曾周遊世界,奮不顧身找尋真愛的傳奇女作家布蘭琪,不管是為了工作、認識新廚子、或想念起司蛋糕而飛奔紐約,她要大家卸下卡路里的束縛,用料理環遊世界每個角落。
書摘閱讀:瑞士起司鍋、土耳其烤茄子鑲菜|《環遊世界80碟菜》
- 作者:萊斯蕾.布蘭琪
- 譯者:廖婉如
- 出版社:馬可孛羅
吃出來的義大利史:推動義大利千年歷史的義大利麵
一盤熱氣騰騰的義大利麵,連結起義大利兩千年歷史。義大利麵誕生、發展的過程,也是義大利從外族侵略、城市林立走向國家統一的過程。凝結農民生活智慧和貴族的精緻考究,折射出不同階層的生活光景。重返義大利麵的誕生地,發現藏在義大利麵裡的文明史。
日本東大重量級史學家池上俊一重新解讀歐洲史,以全新角度、清晰邏輯、流暢文筆,一起享用這場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識饗宴。
- 作者:池上俊一
- 譯者:邱顯惠
- 出版社:世潮
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
這不是一本講述台灣之光、正宗在地食材的飲食書。作者們透過九個與農業相關的故事,想要揭示更複雜、歧義,卻真正運作的如實世界。透過田野調查,作者展現風靡世界的台灣品牌——珍珠奶茶,所處的跨國脈絡,挑戰我們對於特定風味必定來自特定土地、台灣味「必要來自台灣」的想像。
四個單元,九位新生代研究者,秉持特殊視角,精選跨界案例,深度走訪田野現場,重新思考食物國族主義。他們綜合地理學、田野訪查、文史爬梳技巧,挖掘「國家之間」「族群之間」「世代之間」「人與動物之間」的動人故事。田野受訪者在追尋什麼?面對什麼樣的困境?最終在跨界的縫隙裡,如何綻放燦爛獨特的花朵,然後顛覆我們的想像?
- 作者:地理角團隊
- 出版社:左岸文化
水果獵人:自然、商業、冒險,一段水果狂人的熱帶奇遇記
水果獵人的前線報導,每則故事的戲劇性都不亞於小說!這本書,是有關水果,有關人類和水果之間的熱烈愛意。以敘述性極強的文學化語言維妙維肖報導一群水果狂熱者,兜了一圈你會發現,水果的世界,遠比我們在市場上所見奇異得多!
敬請注意:本書描述水果,就像邪教教主般蠱惑視聽,慾望隨之膨脹,有口乾舌燥之感。無論從植物學還是人類學立場,水果都令人魂不守舍!
書摘閱讀:珍稀水果全球聯盟|《水果獵人》、水果激情|《水果獵人》
- 作者:亞當.李斯.格爾納
- 譯者:于是
-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西班牙,不只海鮮飯:跟著官方導遊深入西班牙美味日常
第一本以美食為主,結合旅遊,介紹觀光及美食大國西班牙的飲食文化專書。讓你知道西班牙除了tapas和海鮮飯、火腿和橄欖油,還有很多美食及其背後的典故和特色。全面深入認識西班牙的特產與食材、節令美食讓你知道什麼時候到西班牙可以吃什麼、地區美食讓你知道西班牙南北沿海外島山區各地不同的特色飲食。
收錄450幅精美照片,包括各單位授權使用的獨家資料:安達魯西亞旅遊局、瓦倫西亞旅遊局、加那利群島旅遊局、卡斯提亞-雷昂旅遊局等,用豐富的視覺呈現導覽西班牙美食之旅!
書摘閱讀:對傳統美食的堅持|《西班牙,不只海鮮飯》、巴斯克地區(País Vasco)|《西班牙,不只海鮮飯》
- 作者:王儷瑾
- 出版社:奇光出版
台灣菜 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台灣菜」是什麼? 從酒樓裡的台灣料理、戰後初期公共食堂、清粥小菜、國宴變遷到當代小吃與夜市,本書檢視「台灣菜」這個概念在百年間如何被定義、被認識、被實踐。「台灣菜」鑲嵌在大歷史與社會的變動中,而我們每一個人只要烹飪過、書寫過、消費過,也都是「台灣菜」定義的參與者。
陳玉箴分析國族與國族性如何在日常生活消費行為中被實踐與「體現」。一方面從歷史面向耙梳台灣飲食史的發展,探索百年來的食物生產與消費;另一方面將史學研究與人類學、文學研究結合,進一步分析「國家」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如何影響人的味覺與身體記憶。
書摘閱讀:新地圖與新階層:「中國菜」的混雜與在地化|《「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族群、階級與飲食「傳統」的創造|《「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 作者:陳玉箴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醋與日子的配方:一路向南,義大利家庭廚房踏查記
自米其林廚房戰場歷劫歸來後,《獻給地獄廚房的情書》作者Yen,決定疼愛自己重新做人,脫下沾滿血跡油漬的廚師袍,踏上風土療癒之旅:再次回到義大利,從南到北,直入無數個地方媽媽的廚房,討吃討拍,學做菜。
耗費數年,義大利國土從北到南,長驅直下。義大利菜究竟是什麼?每個家庭的掌廚者,給你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有件事你必須理解:「走進家庭主婦、主夫的廚房,等於踏入其聖地,管你是國際名廚還是國家總理,在此你是謙卑的學徒,這是不容侵犯的國際廚房禮儀。我總是只帶筆跟筆記本──種類齊全的刀具包侵略性太強,是絕對禁止的—──你得使用家庭用的鋸齒餐刀切菜以示尊重。」
- 作者:Yen
- 出版社:二魚文化
一個主廚的誕生:暢銷美食作家勇闖世界級主廚殿堂,邁可.魯曼的美國廚藝學校CIA圓夢之旅
著有多本暢銷廚藝著作的邁可・魯曼,在34歲時突然穿上廚師服和千鳥格褲,成為美國最古老也最有影響力的烹飪學校學生。這是所有美食愛好者的終極幻想,而邁可・魯曼的目標則是:記錄一個廚師從第一間教室到學院最後廚房的培訓過程。
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所烹飪學校的廚師報告,也探討成為專業廚師和進入該行業的人的本質和精神。這種全心的投入使邁可・魯曼寫出最生動、有活力的回憶錄,展現了烹飪教育的真實血肉。除了學習有關食物的基本技能和知識,他也發現,專業廚師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帶領讀者從亞洲和美國的區域美食,到午餐烹飪甚至餐桌服務,尋找難以名狀的美食元素。
書摘閱讀:日常工作|《一個主廚的誕生》、暴風雪|《一個主廚的誕生》
- 作者:邁可・魯曼
- 譯者:劉佳澐
- 出版社:積木
就愛吃肉!人生盡歡,肉慾橫流,一起享用蘇東坡的羊脊骨、史湘雲的烤鹿肉、村上春樹的牛排
這是一本釋放人類天性的治癒之書,它用肉來拯救那些被壓抑、異化的都市人的靈魂。從全世界精選25個肉食勝地,深挖出42種肉類美食,全方位為你呈現一個趣味橫生的酒池肉林世界。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從古時候開始,對於吃肉這件事,大家總是充滿爭議。但這世界一直屬於肉食者,從史前時代起,愛吃肉就像一枚烙印印在人的天性裡。有壓力的時候,讓你振作的是油脂的梅拉德反應;失戀的時候,讓你想念的是炸雞桶;孤獨的時候,唯有撕咬豐腴鮮香多汁大塊的牛排才能促進多巴胺的快樂分泌——肉,一直與人類最深層的情感相聯繫,肉香是靈魂散發出的香氣。
- 編者:李舒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食憶的家傳菜譜:傳奇私廚「食憶」,19位長輩主廚的52道人生滋味
一位難求的特別私廚「食憶」,邀集隱身民間的退休長輩,為陌生人煮一餐家常菜。從眷村、客家到台菜的各色家常食譜,首度集結出書。
書中收錄「食憶」主廚的人生故事,以及52道即將消失的家傳菜譜。戴爸爸的山東燒雞、陳媽媽的炒米粉、林大哥的化骨秋刀魚、楊三姐的客家梅干扣肉……菜色看似樸實無華,卻承載著料理者獨一無二的飲食閱歷,以及數十年如一日,為家人做飯的細膩心意。透過舌尖的滋味,開啟記憶的鑰匙,也讓愛,藉由食物代代延續。
書摘閱讀:風趣幽默的雨都里長 戴爸爸|《食憶的家傳菜譜》、傳承眷村味的湖北女兒 彭阿姨|《食憶的家傳菜譜》
- 作者:食憶團隊
- 出版社:悅知文化
生活小品
旅行麵包店:與人連結、與食材相遇,鬆綁人生、低溫熟成的生活哲學
日本兵庫縣丹波市冰上町因美麗的雲海而廣為人知。在青山圍繞的寧靜盆地中,深居著沒有店面的旅行麵包店「日和麵包」的廚房。催生者塚本久美原本是與麵包無緣的平凡上班族,希望嘗試自由的工作模式,不受場地與時間束縛,製作想要的麵包。由此踏出「日和麵包」的第一步。「日和麵包」的製法依循月齡來進行。從新月到滿月過後五天是「製作麵包的時間」,滿月後第六天到下一次新月是為迎接下一回麵包製作而踏上旅程探索食材的時間。
與生產者及食材相遇,珍惜旅途所見所感,始終以新鮮的心情來面對麵包,讓下次到來的麵包製作時間更充實豐盈。製作麵包的哲學、與人的連結、愛惜在地的情懷,以及工作對個人的意義,交織於每個月圓月缺中。
書摘閱讀:打造不丟掉麵包的麵包店|《旅行麵包店:訂購秒殺、風靡日本的觀月麵包哲學》
- 作者:塚本久美
- 譯者:蘇楓雅
- 出版社:臉譜
台菜女兒餐桌之旅:72道私房中西料理,全家歡呼的美味提案
「好好吃飯,是人生之最基本,吃飽了,一切都沒那麼艱難了。」——本書作者小珊被十三個同學稱讚的咖哩優格烤雞腿,媽媽最喜歡的炒米粉,外婆的高麗菜丸子,爸爸偷偷加料的排骨便當,還有全家都歡呼的漢堡排和香草燉牛肉,每一道菜,都是掌廚者對家人的愛;每一道菜,也都在廚房中試煉一百回,深受喜愛的不敗家常菜。
本書收錄七十二道愛的家庭料理,跟著作者小珊,用料理打造專屬於你家獨一無二的家族記憶!全書分五大部,不論你是職業媽媽,新手廚人, 煮夫煮婦或偶爾下廚的上班族都能找到適合你的菜餚。
書摘閱讀:紅燒栗子滷東坡肉|《台菜女兒餐桌之旅》、上海菜飯|《台菜女兒餐桌之旅》
- 作者:袁櫻珊
- 出版社:親子天下
當冰箱只剩下烏魚子:從世界走回自己,從外在轉向內心,來一場人生優雅的斷捨離
作者蘇宇鈴為廣告人,熱愛烹飪美食、旅行,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北京、上海、里斯本、佛羅倫斯、峇里島,人生,在不斷的遷徙之中度過。而旅行的養分,豐富了生活,也打開了視野,一次次的啟程與抵達,與美食相遇、與人相遇,也與人的故事相遇;當然,也與自己相遇。
有回搬家,時間匆促,家當只好一件不丟、全數打包,鎖進倉庫。在新的城市、新的家落腳,正要開啟新生活時,然而倉庫卻失火了……家當全燒光,她的人生,被迫來一場斷捨離;而另一位朋友,面臨人生轉折,在把整個家清空之後,卻發現冰箱深處躺著一包烏魚子……放了很多年,捨不得吃。最珍貴的,卻被遺忘在冰箱最深處……
人生最珍貴的,是什麼?行過千里,最終,都會回到自己。在取捨之間,漸漸悟出生命最真實的模樣:最美好的,就在當下。
書摘閱讀:主婦的秘密|《當冰箱只剩下烏魚子》、當冰箱只剩下烏魚子|《當冰箱只剩下烏魚子》
- 作者:蘇宇鈴
- 出版社:時報出版
好吃不過家常菜:韓良憶的廚房手帖
晚餐桌是江蘇遇見台南,有爸爸也有阿嬤的味道。自製雪菜炒毛豆百頁,是江蘇爸爸愛吃的菜。家常風味的蒜頭滷肉,則有台南阿嬤的味道。市場現流的小卷用南歐風的辣椒蒜油來煮,丈夫說:「好像tapas。」家常菜從不說謊,從一戶人家餐桌上的菜色,大致就看得出那一家的家庭背景。
飲食作家韓良憶的餐桌日常是父系的江浙滋味,阿嬤的府城台味,也是在異國婚姻生活中練就的西式風味,如同這座島嶼多元紛呈的身世,融合了各種家鄉的味道。這些餐桌上經年累月出現的飯菜,融合了台日西各色料理,有居遊世界得來的靈感,也是基於好吃、懂吃、愛吃,而習得掌握食材風味的調配祕訣。
本書以一年12個月,寫四時節氣、食材身世,也帶入廚事祕訣,透過料理,尋回記憶中的重要食光,爬梳其中甜蜜與酸澀。又有什麼能比上街去買菜,回家簡單做一頓飯,更能重拾日常生活的安定感呢?我食故我在。再難的日子也好,吃頓好的,一切都好。
- 作者:韓良憶
- 出版社:今周刊